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都无城: 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杨萌萌  

  “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地域、哪个族群的人, 比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诸族群更喜欢筑城了。”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最终决定替父从军,于是在城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自北朝乐府民歌的《木兰辞》不仅歌颂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和纯孝,也展示了许多北朝时期的风情。文中木兰买装备的一段就透露出当时城中功能性区域的布局。

  “魏晋以降,城郭里坊”,无论是曹魏邺北城、北魏洛阳城还是隋大兴城,抑或唐长安城都拥有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里坊。至此以都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成为里坊制城市,城市功能不断增多加强。至宋元明清,封闭的里坊被开放的街巷所取代。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套合组成,中轴线规划更为明确,它的城市规划为后来明、清所继承。

  “无邑不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郭是标志性建筑,是古代“礼制”所限定的。但是这个特征并非贯穿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始末。从二里头国家的诞生,到汉代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城没有城郭,也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城是不设防的。许宏先生通过《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这本“小书”梳理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演变,发现了早期都邑“大都无城”的现象,即庞大的都邑一般没有郭城,且疏于设防。“大都”体现了城市内功能区分开始加强,同时因为时局稳定,对防御的建设并不多加关注,未建郭城,就是“无城”。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

  公元前1700年前后,区域性文明中心先后衰落,二里头出现于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相互融合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阶段。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是“大都无城”的一个最早典范。它可能是最早聚集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由众多小规模、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集团组成。它和早于它的龙山时代城址林立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魏晋以前的都城并非都不设郭城。在最动荡的战国时代,郭城很普遍,并且具有十分强的防御功能。魏晋之后的郭城兼具防御性和礼仪性,而礼仪的功能越到后期,比重越大。

  但是,在战国有一个特例,就是秦国。秦国乃至秦代都邑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被称为“非城郭制”布局,秦都雍城则是“非城郭制”都邑的典型标本。这也开启了秦咸阳重回“大都无城”状态的先河。西汉长安城的“源”也来自于秦制。作为前后相继的两个帝国都城,秦都咸阳和汉长安城在布局和设计思想上存在内在关联。秦汉都城的都邑布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总体上显现出大都无防的格局和宏大的气势。

  《大都无城》用倒叙的方式梳理了从二里头至东汉洛阳两千余年都城的变化,举例十分丰富。“大都无城”的说法,具有相当的颠覆性,但绝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所存在的某种现象的一种提示,为我们观察古都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本书引用多家辩论,向非专业读者们展示了一个百家争鸣而又严谨的考古学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特刊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大都无城: 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巴林石雕:国家级“非遗”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