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父亲对远嫁女儿的惦念
西周时期,贾国国君贾伯的长女孟姬出嫁的这天,路途遥遥,此生或难再相见。贾伯命人打造两只壶,作为女儿的嫁妆。
这对壶收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通高48厘米,腹径30厘米,线条优美流畅,纹饰华丽。壶颈两侧一对活灵活现的龙形兽首环耳,眉角上扬下卷,眼睛炯炯有神。壶盖外侧有短短的8行33字铭文,将一位父亲对女儿远嫁的依依不舍之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铭文:隹王二月既死霸丁亥贾伯作世孟姬尊壶用享用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译文: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
那一天,载着丰厚嫁妆的车队陪着孟姬踏上远嫁他乡之路。这对贾伯壶以及其他嫁妆,陪伴主人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婚后的漫长时光。2000多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但贾伯壶上依然清晰的文字,记录了永不褪色的父爱。
媵(yìng)辞记录诸侯联姻的历史过往
在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铭文的出现,一方面体现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时候的文字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贾伯壶的出现,验证了《左传》中关于贾国的记载,明确了贾国的等级为较高的伯爵国。
两周时期政治环境错综复杂,诸侯间的联姻多具有较强的政治目的,也产生了多重影响。
一.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诸侯间的联姻减少了各国之间的战争冲突。二.出嫁之人将本国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带去所嫁之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三.不同族群通婚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媵器顺势而生。媵器多为男性长辈为同族女子出嫁所做的器物。器上多刻有媵辞,包括时间、谁为谁做器、祝愿辞等。它们不仅记录了周代诸侯联姻的历史过往,也是很多历史事件的重要佐证。
在甲骨文的故乡感受文字魅力
到目前为止,河南安阳是能确认的中国第一座古都。3300年前,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今安阳),在商朝后期这里一直是国都。
安阳先后发现约16万片甲骨以及殷墟遗址,这也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落户此地的重要原因。
作为文字的载体,甲骨、钟鼎彝(yí)器、竹简、木牍、丝帛陶器、玉石、货币、玺印、兵器……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应用、规范与价值,展示了“物以载文”的演变历程。
博物馆还展示了从贾湖遗址出土的原始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篆书、隶书、楷书,一直到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汉字,还有蒙古文、藏文、壮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以及它们反映的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如今的我们能毫无阻碍地品读中国古代文明,汉字的作用功不可没。这种穿越时空的能力,也是汉字赋予中华文明的优势。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