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书、鲤书均源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里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成语“鱼传尺素”就源于此。后人就把鱼尤其是鲤鱼视为书信的代名词。细究下来,纸张出现以前,书信多写在白色丝绢上,为使传递过程中不致损毁,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刻成鱼形,想来也是因为书信畏水火,鱼生长在水中,水又克火,这其实也是一种风俗、迷信或者祝愿吧。至于为什么是鲤鱼,而不是鲈鱼、草鱼、青鱼、鳜鱼等其他鱼,应该也是种习惯、风俗吧。鲤鱼在北方常见,为王公贵族重视,要不民间就不会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孔子也就不会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啦。
大雁和书信的渊源则跟苏武牧羊有关。《汉书·苏武传》里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囚禁十九年,其志始终不渝。后来,汉使向匈奴索要苏武。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发现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鸿雁传书从此被传为美谈,鸿雁、雁足、雁书就流传开来了。
汉语博大精深,我们从这几个有关书信的称谓就可以体味到这一点。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