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 若出现感冒症状,首先要多喝水;症状严重需用药,常用如快克(复方氨酚烷胺)、日夜百服宁(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美敏片Ⅱ)、芬必得(布洛芬)等含退烧镇痛抗炎成分药物,不仅要用200毫升温水送服,用药期间也要多喝水,特别是长期大量用药,多喝水以加快药物和毒素排泄。
发烧时要比平时多喝水,促使排汗排尿,利于体温调节,促使体内细菌病毒迅速排泄,也可预防出汗过多引起脱水。
●祛痰药 如溴己新、沐舒坦或羧甲司坦等,药物将黏稠的痰液溶解易于咳出。这些药物有辅助止咳的功效,服药后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痰液排出,增加祛痰效果。
●平喘药 氨茶碱、多索茶碱、二羟基茶碱(喘定)等,平喘同时可提高肾血溶量, 具有利尿作用, 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脱水, 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 同时哮喘者往往伴有血溶量较低, 宜适量补充体液,多喝白开水或橘汁。
●通便药 服药时多喝水,增加肠道水分利于大便排出;服药后易造成体内脱水,需补充水分;服药期间,每天至少喝2~3升水,尤其保证清晨饮水量。晨起最好空腹喝500~600毫升温水,因为早晨是一天中最容易排便的时间,饮水多可明显加强大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
●驱肠虫药 小儿服用驱肠虫药后要注意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
●利胆药 如舒胆通(曲匹布通)、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冲洗胆道,有助于胆道内泥沙结石排出。有些利胆药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应尽量多喝水,以免腹泻造成脱水。
●抗尿结石药 如中成药排石汤、五淋化石丸、排石冲剂、柳栎浸膏胶囊等,服用后宜多喝水,1日尿量在2.5~3升,冲洗尿道,稀释尿液,并降低尿中盐类的浓度,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抗痛风药 如别嘌呤醇、丙磺舒、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等,应用排尿酸药治疗痛风时应大量饮水,保证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升,同时应碱化尿液,以防止尿酸在排出过程中在泌尿道形成结石。
●电解质 如口服补液盐要多喝水,每袋加500~1000毫升水溶解。口服补液盐Ⅱ由于渗透压有点高,给儿童服用稀释水量应为说明书上的1.5倍。
●双磷酸盐 如阿仑瞵酸钠、帕屈膦酸钠、氯膦酸二钠等对食管有刺激性,须用200毫升水送服,同时在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应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在治疗高钙血症时,可致电解质紊乱和水丢失,故应注意补充体液,使每日尿量两升以上。
●注射疫苗 小朋友注射疫苗半小时内喝水量应比平时多1倍,半个小时后多给孩子喝温开水,少量多次,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疫苗打完3天内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高蛋白食物,如海鲜、牛羊肉、鸡肉、鸡蛋等,以免引起过敏。
●造影剂 做增强CT或血管造影检查时需注射造影剂,检查后要多喝水促进代谢,促使造影剂排出,以减少造影剂肾病发生。检查后还可多吃流食或清淡食物,多食五谷杂粮、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过敏体质患者,尤其是对海鲜过敏的人,检查前要向医生说明。
●化疗药物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多喝些白开水或果汁、清汤,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及排出化疗药物毒素,降低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也可以促使残留药物排出,减少对肾脏和膀胱的副作用。
●易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的药如某些抗生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抗结核病药(如异烟肼、利福平)、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环磷酰胺等),这些药物或者代谢产物经肾排出,如饮水量不足,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等。因此,多喝水使尿液中药物的浓度降低,增加尿量加速药物排泄,避免损害肾脏,应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毫升以上。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