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我们迎来了“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开始。千百年来,四季的风吹拂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感时应物,不时不食,饮食里有风土人情,也有中国人的独特智慧。
北方,薄薄的春饼裹住缤纷。汪曾祺在《四时佳馔》里把春饼写得鲜活:“羊角葱(生吃)、青韭或盖韭(爆炒)、绿豆芽、水萝卜、酱肉、酱鸡、酱鸭皆切丝,炒鸡蛋,少加甜面酱,以荷叶薄饼卷食。”
南方,香脆的春卷卷起鲜嫩,滚烫的油锅滋啦啦作响。春卷下锅,瞬间升华,春卷皮酥脆掉渣,各色馅料松软滑嫩,趁热咬下去,汤汁鲜美,满口盈香。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这是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立春。
吃“春盘”,也是独属于立春的仪式感。春盘的风俗始于晋代的五辛盘。按照晋《风土记》记述,这五辛是葱、蒜、韭菜、油菜、香菜,吃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在后来的各个时代,春盘内容略有不同,但生菜、萝卜丝、韭菜大体上是春盘中的主打。你看,中国人是多么的爱春天,食物的名字上都有个“春”字。
春天的勃勃生机,让唇齿最先邂逅。在立春当天“咬春”,是经久不衰的民俗和食俗。除了春饼、春卷,最常见的是咬萝卜,“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一个简简单单的“咬”字,道出了中国人骨子里吃得了苦、扛得住事的韧劲儿。
“立春”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古人对“立春”非常重视,一直把它当成节日来过。从“郊外迎春”“天子籍田”到“祭祀先农”,古时一场场庄严祭祀饱含着对风调雨顺的期待。“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古人在立春日有制春幡的习俗,谓之“春胜”。妇女们用彩纸剪出各种动植物形象,或贴在门窗屏风,或戴在头上,是春日里一道曼妙的风景。
如今,农村仍有“打春”的习俗。鞭打泥牛,意在岁首备耕,也期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万物的生机正暗暗萌动,精彩刚刚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一起拥抱春光,迎接每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吧!(据新华网报道)
【后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又是一年立春时,本报的“节令之美”栏目从2022年雨水节气开始,到2024年立春,已刊发了两年,今日起将暂告一段落。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将一如既往,做好每一期的“文化看点”。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