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小学是五年,四年级或是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彭泉布置了一节作文课,我写的作文,因引用了课文《落花生》中的一句话,得到了他的肯定。他用红笔在那句话下面画了一条线,批语中写道“引用得恰到好处”。
那时我害怕语文课,一是拼音拼不准,尤其分不清卷舌还是平舌;二是作文写不好,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没感情色彩,干瘪无味。父亲叫我坚持写日记,说对写作文有帮助。我就坚持天天写,结果写的哪里是日记嘛,纯粹是编的,和公式一样,要么就是上学路上迟到了,因去牵了吃某某家庄稼的牛耽误了时间;要么就是生病了,还要坚持去上学,等等。现在看来还蛮有意思。
依稀记得那句话是这样写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为自己,而不为别人的人。”《落花生》原文中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其实我是把原文做了一点变通。“引用得恰到好处”,这一批语我刻骨铭心,给了我信心。
那篇作文叫《上学路上》。我杜撰了“我”一天上学迟到,受到老师批评,老师知道“我”做了好事(就是去牵牛)而迟到的原因后,在班上就对“我”提出表扬,叫同学们向“我”学习。
这是第一篇。
第二篇是上初中写的。
语文老师贾桂芝用心良苦,对每个学生都不放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呵护与教育。而此时,我还是害怕作文课,几乎每次都是战战兢兢地写完。
有一次,贾老师很开放式地布置了一篇人物作文,叫写自己最熟悉或最亲近的人。我思来想去,写了弟弟,题目就叫《我的弟弟》。写完交上后,还是有点战战兢兢,生怕她打个不及格。
没过几天,贾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那堂作文课。她有个习惯,通常要把写得好的作文给全班通读一遍,然后讲解好在什么地方。我知道,这样的事情从来轮不到我,我的水平及格就不错了。清晰地记得,那天她在读之前说:“这篇作文很有真情实感,读来让人感动。”她念完第一句话,我的心怦怦直跳。原来是我的。
我的作文第一次成了范文。那堂课,我整个人都在激动与兴奋中。
那时我在异乡求学,住校,每周回家一次,翻山越岭近两小时。每次返校时,弟弟都舍不得我走,目送我翻过后背梁子时才回头。而每周末,他又在那座山梁处,望穿秋水般等我回家。我一五一十把这些记录下来,形成了那篇作文。
其实,我知道贾老师是在鼓励我。从那以后,慢慢我就不再“望文生畏”了。
直到现在,我以为写文章,还是不能胡编乱造,即便是虚构,也得来自生活,来自自己内心。
这两篇作文,就是我写作的启蒙;这两位语文老师,就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