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唐书·孟郊传》载:孟郊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且很有才华。青年时期曾闲游,隐居于河南嵩山,只爱写诗,不想做官。后来在母亲的劝导下,才去长安应考,可连续两次落第,受尽冷落和讥笑,由此对社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刻苦攻读,第三次终于考取进士,此时他已四十六岁。
金榜题名,使孟郊心中郁结的闷气如风吹云散,心里有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诗的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然而,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原来是“马蹄疾”,骑在奔驰的马上观花。
后来,成语“走马观花”便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凝聚出来,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多用以比喻大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看花”。明代毕魏《三报恩》卷上:“场中看文,走马观花。”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至于列公听这部书,也不过逢场作戏。看这部书,也不过走马观花。”朱自清《论诗学门径》:“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背诵三百首诗。”
令今人疑惑的是,既然是“马蹄疾”,为何不说“跑马观花”,而说“走马观花”呢?这得从“走”的字义说起。“走”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字形上都有一个两臂张开跑步的人形,金文和篆书的下部是一只大脚(止),合起来表示这个人正甩动着两臂、大步向前,即表示奔跑的意思。在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就是跑。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有一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出哪一只是雄兔哪一只是雌兔呢?“走”的直接引申义是逃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这句话是说,打了败仗的军队,丢弃了铠甲、拖着兵器逃跑了。(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