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腹有重金 这件铜壶是“装着国宝的国宝”

  战国错金银铜壶   尺寸:残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   收藏单位:南京博物院
  金兽
  郢爯
  “罐子”上有金兽,“罐子”里有郢(yǐng)爯(chēng)(郢爯也叫郢爰,是一种古代黄金货币),今天,带你认识错金银铜壶。

  1982年,考古人员在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发现了这件错金银铜壶。虽然长埋地下2000年,铜壶腹下部镂空纹饰已有残损,但是并不能影响它的重要地位。在这件错金银铜壶上,专家发现了一件重达9100克的汉代金兽,含金量达99%!

  金兽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它似虎似豹,身上的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因此它结合了古代金属铸造和锤揲(yè)两种工艺。

  壶内的郢爯含金量在90%~ 99%,使用郢爯时,根据需要将其切割成小块,再用天平称重后支付,所以它的边缘会有切割痕迹。

  郢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称量黄金货币(称量货币即重量货币,是纸币诞生前的一种货币形式。古代中国的称量货币主要是布帛、粮谷和金属)。这件铜壶看似不起眼,属实是一件“装着国宝的国宝”。

  这件铜壶不仅“腹有重金”,而且精美绝伦。铜壶分身、座、镂孔装饰三部分,颈周装饰着8组几何形错金银图案,镂孔装饰分上下两组,共饰有48条蟠(pán)螭(chī)、576枚梅花钉。上下两组镂孔装饰中间,有一横箍将它们连结成罩形。横箍外壁有错金银流云纹套环,环周有4个铺首。

  错金银铜壶是先秦青铜工艺的集大成者,与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同为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

  除了贵重和华丽,铜壶上还有三处重要铭文。其中一处更是证实了2300年前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史记·燕召公世家》《战国策》等记载:燕王哙(kuài)禅让,由相国子之执政,三年引起燕国内乱,在齐王的阴谋煽动下内战越甚,齐趁机发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情况下大胜,掠获燕国王室重器。

  铜壶圈足外缘的铭文说的正是这件事。意思大概就是齐宣王五年,陈旻即田忌已复位,陈璋即史书中的章子,带兵攻打燕国都城,掠获战利品。

  除了这处记载历史事件的铭文,铜壶口内和圈足内侧还各有一处铭文:孛(bó)、纣,是战国时燕国的专用量词,相当于当时的斗、升。

  重金络壶即多层网套装饰的青铜壶。专家推测,这是工匠在制作完此壶时“甚是满意”,所以用这种镂空工艺为壶命名。这也是目前所知的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工艺命名的青铜器。圈足内侧的铭文如今只可见残迹,大概内容为“王后右酒”。专家猜测这可能是使用者的记铭,虽有残损,难掩华美。

  错金银铜壶挟战国群雄争霸之风云,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之大成,长埋地下两千年,依旧弥足宝贵。(据央视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九州
   第06版:钩沉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古人的凉风求索史
腹有重金 这件铜壶是“装着国宝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