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AI时代,我们怎样写作?

  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了AI,就不需要记者和作家这类文字工作者了。但是,人与AI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事件富有个人特色的描述,作家在文章里投射出的个人经历和感受,都是AI很难拼凑出来的。目前的AI还不能完全取代文字创作,读者依然需要鲜活的文字,作家则需要与众不同的灵感及丰富的表达方式。

  灵感虽然多半是靠天赋,丰富的表达方式则是一种文学技巧,可以从名家的能量中获得启发和养分。作家、写作讲师闫晗近日出版了《跟着名家学写作》,跟读者们分享了从名家作品中总结出的阅读写作方法。

  怎样才能寻找到灵感和素材,一直有东西可写?闫晗说,从经典作品、日常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以及诗歌中都可以找到素材和灵感,并为己所用。比如冯骥才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灵感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他在一次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一对夫妻,由于女人比男人高出一头,受到车上人们的窃笑。但这对夫妻看上去却有种融融气息,使他骤然心动。以后一年间,他断断续续为他们联想到许多情节片段,直到有一个下雨天,他和妻子出门打着一把伞时,找到“小说的眼睛”——一柄把两人紧紧保护起来的伞。他是这样写的:高矮夫妻在一起时,总是高个子女人打伞更方便些。往后高女人有了孩子,逢到日晒雨淋的天气,打伞的差事就归矮丈夫了。但他必须把伞半举起来,才能给高女人遮雨。经过一连串令人心酸的悲剧性过程,高女人死了,矮丈夫依旧保留着打伞的习惯:“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在景物描写上,闫晗经常给学生举例张爱玲是如何花式描写植物的,如芭蕉、栀子花、野杜鹃等,那些亚热带的植物带着热烈暧昧潮湿的气息,为传奇故事做了背景。如《倾城之恋》里:“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闫晗说,白居易的诗集里有208种植物,苏东坡的诗集里有256种植物,《水浒传》有102种,《西游记》里有253种,这些诗人或作家都是有趣有味之人。闫晗给正在学习写作的朋友们建议:认识所在城市的各种植物,观察它们四季里的变化,结合当时的心情去描写它们。

  在事件细节上,闫晗以“等待”为例,列举了很多名家是如何描述的。如绘本《棉婆婆睡不着》没有讲棉婆婆在等谁,只讲了她所做的事情:“数羊数到几十只几百只也睡不着,怕菊花冻了把它拿回家,给吱嘎吱嘎响的门闩抹上油,给炉子烧了水,给狗垫了草,又提着灯出了门,把灯挂在村口大树的树杈上。后来,走亲戚的棉爷爷回来了,棉婆婆用烧好的水沏上热茶,躺下就睡着了。”闫晗解释说,劳动女性的等待是用干活填满的,你并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又如《红楼梦》第十三回写道:“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如此就写出凤姐对贾琏的依恋,仅仅一句就道出一个女强人心里的柔弱。

  书中案例十分富有当下感,涉及110多个名作名篇,60余个经典影视作品,引用选段180多则,其中既有经典阅读,也有时鲜素材,有高屋建瓴,也有市井小段。书中内容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教人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作者启动“脑内小剧场”。闫晗说,知识是没有围墙的,多读、多看、多听、多想,生活中注意观察,就能一直有东西可写。(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首府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读书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体坛
小学新学期阅读书单来了!
AI时代,我们怎样写作?
《机器人家族》带你科学冒险
《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