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迎来清明节气,这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仲春和暮春的交替。它不仅是追念前贤的肃穆节日,更是描绘春天的绝美诗笺。千百年前,文人墨客于此时挥毫泼墨,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怀。让我们轻启这些诗卷,穿越时空,品味清明时节的独特韵味 。
提起清明古诗词,大家最熟悉的当属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纷纷”写出了春雨的细腻、绵密,有着独特的氛围感。“欲断魂”则将行人的心境展现了出来,那是在绵绵细雨中的黯然神伤之情。在愁绪难遣之时,想找个酒家歇脚避雨,便引出了牧童的“遥指”,为全诗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想象的空间。诗人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表现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意的春雨行旅图。
和《清明》的黯然神伤相比,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则要温馨许多:“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物候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桐树开始开花,田鼠躲回洞穴,鹌鹑之类的小鸟则开始活跃起来,雨后的天空中开始出现彩虹。在元稹的这首诗中,“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对这三候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描写。元稹以一首诗完整覆盖了清明三候,且每个意象都兼具科学真实性与艺术美感。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除了扫墓祭祖之外,还有踏青郊游、放风筝、吃青团、制作寒燕等习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的《清明》描述的是旧时清明的祭扫场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苏堤的热闹与清幽,让读者感受到西湖的美丽和郊游踏青的欢乐氛围。
清明的雨是哀伤的,清明踏青是欢乐的,那么清明的夜是什么样子的呢?“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在白居易笔下,清明夜是清幽、闲适的。诗人没有着意去写清明夜的清冷,而是通过对宜人的环境、美好的月色以及自己在府宅中的活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和享受。
春天也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清明时节的呼和浩特,桃花迎来最佳观赏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暄妍。”当我们出门踏青、欣赏桃花时,不妨重温一下这些美好的诗句。
人间最美四月天。清明,这一古老的节气,在古诗词的篇章里熠熠生辉。它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惆怅迷茫,也是“佳节清明桃李笑”的生机与感怀。今时今日,我们在诗词中邂逅古人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触摸时光的脉络。愿我们在这岁岁清明里,不忘传承这份诗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清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