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钢轨上的青春接力:“共青团号”走过65载光辉历程

  刘云鹏(左)和伙伴操控“共青团号”
  1984年“共青团号”机车组实现安全走行一百万公里(资料图片)
  平均年龄25岁的“共青团号”机车组成员
  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采访多名“共青团号”机车组司机长,并亲历一次穿越三大沙漠的临策铁路的值乘任务,了解这个有着65年光辉历史的先进集体的故事。作为全国铁路系统第一个以“共青团号”命名的机车组,“共青团号”历经9次更换车型、24任司机长、200多位乘务员,见证了草原铁路的飞速发展,也将共青团精神代代相传,成为铁路青年一代的标杆和楷模。

  18名青年骨干接过“共青团号”

  4月23日清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西机务段的FXN3C0001号机车缓缓从临河驶出。“共青团号”第24任司机长刘云鹏稳稳推动主手柄,开启了第十代“共青团号”机车的又一次值乘任务。

  从临河出发,窗外还是刚刚有了绿意的农田,一个多小时后沿途的景色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黄色。风沙在无人区呼啸着,让人觉得单调和枯燥。刘云鹏说,在这条线路上驾驶,是孤单而艰难的旅程。

  28岁的刘云鹏已经工作6个年头了,算是机车组的“老人”。从去年9月份接任“共青团”号司机长一职,刘云鹏和伙伴们便一直承担临哈铁路临河站至额济纳站的货物列车牵引任务。

  这段铁路线穿越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684公里值乘线路沿途共有11座特大桥、4处隧道,其中12‰的连续长大下坡道可达32公里,列车平稳操纵难度不言而喻,对司机的技术要求十分高。

  从临河出发,途经苏宏图站,终到额济纳折返,往返作业一个周期需要3天时间,平均年龄25周岁的“共青团号”机车组的18名成员,便在这条铁路线上不舍昼夜,驾驶钢铁巨龙在漫漫荒漠中孤独坚守。

  全国首个 “共青团号”机车组诞生

  1960年,随着包钢建设和包兰线开通,铁路运量骤增,生产任务异常繁忙。尔甲亥机务段(现包头西机务段)的9名年轻人为了“争先进、保安全”的誓言,组成了一个先进集体。“共青团号”最初是该段一台机车的名字,后经全国铁道团委、原铁道部机务局批准命名,成为全国铁路系统第一个以“共青团号”命名的机车组。

  组建初期,在时任司机长陶金庆的带领下,青年职工们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在运输生产中处处冲锋在前、事事争当表率,使“共青团号”机车组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典型车、品牌车。

  今年83岁的武天生是“共青团号”第七任司机长,尽管退休多年,但讲起当年为确保完成运输生产任务,机车组人不下线、车不停轮的故事,老人依旧记忆犹新。“那时候,能开上‘共青团号’就是荣誉。”武天生告诉记者。

  1977年3月,兰州铁路局运输告急,武天生奉命带领机组人员驾驶“共青团号”前进型2065机车参加支援大会战,一下车大家就写了请战书,当晚就上线值乘。奋战3个月,“共青团号”机组的小伙子们与全路同事共同完成了抢运大乌口机煤800万吨的艰巨任务。由于表现出色,机车组受到集体三等功的嘉奖。

  1978年,武天生还代表机车组当选为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司机张东升作为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号”的名头越叫越响。

  “后进生”的大进步

  今年37岁的滕如雷是“共青团号”第23任司机长,他在“共青团号”的工作经历,听起来像一段“后进生”逆袭的故事。腾如雷告诉记者,自己上班第一年成为一名副司机后,曾一度满足于这个岗位不肯进步。

  在值乘“共青团号”后,他体会到“共青团号”是品牌、是标杆,是大家用心维护的荣誉。作为“共青团号”的一员,不进步便是给它抹黑,这让滕如雷有了进步和争先的斗志。一年后,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司机,并于次年成为司机长。

  2021年,“共青团号”进行第八次机车换型,值乘区间改为包白线、包环线,担当客车牵引任务。全长146公里的包白铁路穿越4道山岭,有6处超20‰的坡道,最高海拔1500多米,行驶犹如“过山车”,在这条线路上开火车难,想做到平稳操纵更难。

  为了尽快掌握新机型性能和客车平稳操纵技术,滕如雷虚心向值乘客车的机班乘务员请教,反复跟车练习;为了平稳经过复杂地段,他曾当起旅客进行乘车体验,边问边学边体验,在不断摸索实践中,腾如雷带着机车组的全体成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由货车向客车的过度,实现了趟趟安全,列列正点。

  65年薪火相传

  2024年,“共青团号”机车进行了第九次换型,由DF4D3158客运机车更换为我国自主生产的复兴N3C型(FXN3C)内燃机车,这是针对西部大量沙漠戈壁铁路海拔高、温差大、风沙肆虐等环境特点投产的新型机车。

  在更换机型的同时,“共青团号”机车组也成为首个配属班组,由担当之前的包白铁路、包环铁路客车牵引任务,转为担当临哈铁路这条能源大通道临河至额济纳段的货物列车牵引任务。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起伏多样的线路纵断面以及新车型投用带来的挑战,作为把“复兴”型内燃机车开进沙漠的第一人,刘云鹏暗下决心,要带领“共青团号”在新领域打出个样来,继续当标杆、做先锋。如今,18位平均年龄25岁的青年骨干接过团号,成为新一任机车组成员,继续着“共青团号”的荣誉与梦想。

  组建65年来,“共青团号”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先后9次换车型,历经24任司机长、200多位乘务员。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全国“青年文明号”,被全国铁道团委、内蒙古自治区团委等各级组织授予多项荣誉。65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接过“共青团号”的职责使命,但“勇争一流”的精神、“交班不交活”的规矩从未改变,成为“共青团”号人身上共同的烙印。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视觉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文化看点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体坛
钢轨上的青春接力:“共青团号”走过65载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