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当春与夏在时光的渡口悄然交接,立夏踩着碎金般的阳光翩然而至。北京时间5月5日13时57分迎来立夏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蔷薇攀上竹篱,石榴初吐红焰,蝉鸣尚未嘹亮,蛙声却已在池塘深处蓄势。古人将对季节更迭的敏锐感知化作笔下的诗行,或描摹“春从花上去,风过竹间清”的悠然景致,或抒发“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的闲适心境。这些跨越千年的立夏诗篇,如同珍藏在时光宝匣里的明珠,承载着古人对时令的细腻情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立夏时节,燕子用新鲜的泥巴筑巢,春天的百花已经凋零,蜜蜂也越来越稀少。槐树和柳树的绿荫渐渐浓密,隔着窗帘和窗牖,暑气还比较轻微。陆游的这首《立夏》通过对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闲适、自然的氛围,展现了立夏时节特有的韵味。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同为陆游的立夏诗,这篇《立夏前二日作》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不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客居他乡的愁绪。诗中的“恨”字凸显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游丝不及客愁长”用游丝比喻愁绪,强调了愁绪之深,蕴含着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感慨。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这是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通过对动物、植物、气候多维度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立夏时节的物候特征。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蝼蛄或蛙类开始鸣叫),二候蚯蚓出(蚯蚓从土壤中爬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藤蔓快速生长)。诗中的“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直接点明了其中两候,而“蝼蝈鸣”在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但“林鸟哺雏声”一句通过鸟类的活跃间接呼应了夏季昆虫(如蝼蛄)增多、生态繁茂的景象。
立夏是非常舒服的时节。在呼和浩特,虽然还时不时有大风降温,但春季的春寒已经远去,盛夏的酷热还未来到,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同时,树木愈发繁茂,丁香花等花卉开始大量绽放,5月初的青城,如诗画一般美丽,让人不禁想起王安石的那首经典诗篇:“石梁茅屋有弯畦,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虽然和中原地区相比,呼和浩特的麦子灌浆和成熟都比较晚,还未到“生麦气”的时候,但是小黑河的波光粼粼,丁香花的满城香气,春夏之交树叶特有的嫩绿,以及蓝得像水洗过一般的天空,都让人感叹:好一个“绿阴幽草胜花时”!
初夏的美,是大地褪去浮华后的从容,是光阴沉淀成的一盏清茶,只需一缕暖风,便足以让人醉在这份恰到好处的宁静里。立夏的诗词里,藏着古人对季节更迭的温柔心事。从王安石初夏的闲适,到陆游对春逝的感慨,字字句句皆是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跨越千年的诗篇,依然如清泉,润泽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中,读懂岁月的诗意与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