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大考,呼和浩特市坚定不移,全力以赴。
从2012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至今,呼和浩特市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塞外古城,以奔流到海不回头的顽强,努力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如今,这座“青色的城”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仅焕发出迷人新姿,更为这里的百姓充实着幸福生活的新内涵。
2021年,呼和浩特市整装再出发,启动了新一轮创建工作。
“要保持‘越战越勇’的状态和‘不胜不休’的精神……勠力同心再接再厉,全力冲刺创建目标。”这已经成为首府人民的共同心声。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呼和浩特市意味着什么?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性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扎实的创建,能够让这个城市各个方面提档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东霞如是说。
的确,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呼和浩特市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文明之花正在开遍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文明新风吹拂塞外青城
变化显现于点点滴滴。
“茶余饭后我们就喜欢来到这里,唱歌聊天,锻炼身体,周边几个社区居民还自发成立了老年文艺队,常来这里排练。现在这里的环境真是太好了。”正在团结公园活动的李女士高兴地说。
“以前,走在斑马线上都要小心翼翼,提防着随时可能开过来的汽车。现在放心多了,看到有行人要过马路,机动车驾驶员会主动把车停下来,让行人安全通行。”在首府生活了40多年的琳娜,对车辆礼让行人的现象赞赏有加。
金秋时节,风景宜人的敕勒川草原微风阵阵。来呼和浩特市旅游的安徽游客许恒注意到,路过之处,几乎看不到垃圾。“到处都非常干净整洁,市民也非常热情。”许恒说,青城美得出乎自己意料,回到安徽后一定要向朋友们推介。
市民和游客的感慨更加突显呼和浩特市创城的成效。
创城初期,走在首府街头,人们常为找不到垃圾桶而犯难,地上的垃圾随处可见。多年过去,如今的呼和浩特市,各主次干道每隔不远就会有一个环保垃圾桶,垃圾分类也开始深入人心。
几年前,首府街头的公厕不多,卫生情况常常受到诟病。通过创城,这几年,呼和浩特市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公厕数量正在成倍递增。
“这个公厕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还配置了除臭器、杀菌灯,有保洁固定清扫,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打破了人们对街头公厕的传统印象。”在玉泉区烧卖一条街附近的青城驿站,市民李磊自豪地说。如今,类似这样的公厕在呼和浩特市已非常普遍,“设施全、卫生好、无异味、上档次”成为呼和浩特市公厕的新形象。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涉及10个测评项目、72项测评内容、140条测评标准,每一处不足都会造成丢分。”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创城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城市不断完善自我、弥补不足的过程。
其实,对呼和浩特市来说,创城不仅是自我完善,更是自我超越——
推进333个老旧小区和23个棚户区改造,城区64公里供热管网互联互通,以及63条道路、31条断头路、39条背街小巷建设改造等民生工程,切实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散煤治理工作,解决高污染燃料禁燃区617.6平方公里范围内214个村(片区)13.17万户居民的燃煤散烧问题。按照“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目标,利用拆迁空地规划新建社区、口袋公园186处,使群众“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加快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目前涉及“办证难”项目546个,已解决536个,办结率98%。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抓好智慧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大脑”功能,强化“爱青城”APP 以及智慧综治、智慧城管、智慧林草等推广应用,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各领域智能化水平。计划利用3年时间,逐步实现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申请、受理、审批、出证、归档全程电子化,推动市本级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实现“一网通办”。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多措并举,打赢优化营商环境翻身仗。2020年,呼和浩特市营商环境由全区最后一名跃升到正数第二名,作为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获得信贷”指标提升最快地区,受邀在国家发改委举办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并荣登“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新一轮创建工作中,结合“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建设,这座城市努力以“绣花”功夫完善自我。
真抓实干彰显创城决心
变化的背后是首府创城的决心。
新一轮创建工作启动后,呼和浩特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与全市重点工作项目、重要民生工程精准对接、一体推进,列入市委重点工作要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机构,下设14个专项组厘清创城脉络、专攻难点堵点。建立了市委常委包联市四区街道、市政府分管领导包挂创城重点工作、对口帮扶、督导检查、指挥调度、考核问责、支持保障、“零失分”承诺等工作机制,全面压实责任、推动落实,形成了党委组织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多次召开动员大会、推进会、专题会、月度点评会,听取专题汇报、研究解决重点工作、实地开展调研指导,推动“创城必成”成为全市上下的一致共识和奋斗目标。
为了推动创城工作走向深入,呼和浩特市编制了市级《创建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分解工作手册》,把年度任务分解至各个区县和部门,细化了创建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
更大的决心来自于对开展创城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的通报、督查。为了强有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一轮工作中,呼和浩特市坚持“日调度、周督查、旬推进、月排名、季测评”,推动开展驻区督导、行业专项督导、重点项目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点位进行每周督导通报,整改率低的责任地区和部门在月度点评会上进行说明,倒逼相关单位坚决整改落实。同时,完善督查机制,建立立体化督查体系,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创城工作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落实督导检查、媒体监督、纪委问责“三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呼和浩特城市基础相对薄弱,有很多方面先天不足,都是失分项,要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做优、做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作为创城工作的深度参与者,呼和浩特市创城中心副主任徐勇对首府创城难度感受颇深。
“拿绿化率来讲,南方城市很容易拿到满分,但在呼和浩特市,种活一棵树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再比如城市路网,几乎没有新建道路的空间,密度很难再提高。”徐勇说,要想创城成功,唯有加倍努力。
民生为本汇聚全民力量
城市,属于普通群众。呼和浩特市的创城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每一位首府市民过得更幸福。
粉刷一新的楼道、新加装的楼体外墙保温层、改造化粪池的下水管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团结小区经过改造旧貌换新颜。
“生活环境彻底改善了,大家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说起老旧楼院改造带来的变化,居民张世成竖起了大拇指。
与此同时,外面小巷的变化也不小——路面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绘有历史典故的文化墙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对这几年的变化,我们这些住在周边的群众很满意。”张世成说。
在呼市人看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有“哪壶不开就提哪壶”的勇气,敢于聚焦城市最薄弱之处,让“里子”“面子”同样光鲜。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疏堵保畅工程,推进“夜间施工、压缩围挡、还路于民”,经过努力,呼和浩特市成为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拥堵指数下降最快、交通改善最好城市,从过去全国百城交通拥堵第二名到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50个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指数同比变好第二名,首府摘掉了“首堵”的帽子,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心。
这几年,呼和浩特市紧盯背街小巷、老旧楼院、农贸市场等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里子”,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全市70%以上的财政支出都用在了民生方面。
如今的呼和浩特市,既打造了“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的亮丽名片,也塑造了众多步步有景、处处如画的小街小巷。
针对城市薄弱环节,呼和浩特市组织开展了城市卫生“大整治”、交通秩序“大整顿”、群众满意度“大提升”、农贸市场“大改进”、养犬管理“大规范”等“十大专项行动”,开展飞线整治、非机动车上牌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各项攻坚工作,城市文明实力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思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城市是人民的,市民的认可给予首府创城无尽的动力。
新一轮创城以来,越来越多的呼市人主动加入到创城活动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种下一粒又一粒文明的种子。
呼和浩特市有力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投身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在交通高峰时段织密志愿服务网络,让礼让斑马线、遵守交通规则、电动车佩戴头盔的文明交通行为劝导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引领文明出行成为新风尚。
“现在,站在大街上,交通违章行为越来越少,大家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赛罕大队宣传股股长宫晓东说,这几年,文明出行已成为呼市人努力的方向。
还有越来越多市民成为文明志愿者。自创城开展以来,呼和浩特市注册志愿者已达30余万。
如果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大考,那么,市民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就成为这场考试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呼和浩特市还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加挂“创城监督热线”,畅通创城问题反馈渠道。
崇德向善提高文明水平
文明,从老百姓的生活开始。清晨时分,随着各类休闲健身人群的聚集,市区的公园、广场开始热闹起来,散步、跳舞、唱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文明的画面。市民冯玉琴感慨地说:“我们每天到公园来唱唱、跳跳,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很开心。”
城市因文明而美,更因每位市民的文明行为而美。呼和浩特市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根基,强化道德实践,引领道德风尚。把宣传普及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加强公益广告社会宣传、培育良好家风家训等一系列旗帜鲜明、内容丰富的工作和活动,形成了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给整个城市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同时,首府以《呼和浩特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面实施为抓手,坚持执法办案和普法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和集中治理相结合,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 文明我同行”市民文明行为百天打卡行动,发起“小手拉大手·1+6在行动”“文明我同行 我为城市添光彩”“我的青城我的家”“我为青城献一计”“创城logo、IP形象征集”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巡访团、市民拍客团、文明单位的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两会一访”活动,广泛开展“在青城、知青城、爱青城”宣传走访入户工作。大力推进“首府是我家 创城靠大家”同城联创共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动自治区、市、区三级53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2572个住宅小区结对共建工作,办实事人数超2万人次,深入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人数超3万人次。发挥群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公共文明宣传、引导、劝阻行动,让群众在创建实践中提高道德文明水平。
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的行为习惯在改变,素养在提升。养犬的市民自觉拴上狗绳;司机过斑马线不再抢路,自觉礼让行人;行人过马路自觉等候红绿灯……如今,无论是走在街头巷尾,还是漫步乡间小道,我们都能切实感受到文明之美。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呼和浩特市正在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文明。
小到在公园健身器材旁设置方便群众挂衣服的衣帽架,大到网格化保障“青城蓝”,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精细化。
通过创城,呼和浩特市这座城市每天都在进步,这些点滴变化正汇聚成磅礴力量,让这座城市的人民感受到越来越美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