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营造健康网络影视评论生态

◎郭培筠
《春潮》剧照。
《我们的新生活》剧照。
《树上有个好地方》剧照。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为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加强新时代我国文艺评论工作、推动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意见》感触最深的是对当前我国文艺评论现状的精准把脉。在关于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方面,非常重视网络新媒体平台阵地,倡导积极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加强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评论、大数据评价、网络算法的积极作用,又要加强引导、科学管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这些都对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影视创作与评论的观念、方式与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写着中国影视剧的产业格局。从创作方面来看,近年来网络剧、网络电影异军突起,使得影视生态的面貌与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客观地说,近几年的网络剧、网络电影也正在逐渐克服创作初期思想内容粗浅、艺术品质粗劣、制作技术粗糙的现象,出现了诸如《白夜追凶》《无证之罪》《长安十二时辰》《法医秦明》《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以及关注现实的网络电影《春潮》《我们的新生活》《树上有个好地方》《浴血无名川》等令人欣喜的优秀作品。但由于准入门槛低,趋之若鹜者众,不少网络剧、网络电影匆匆上线,部分作品的内容依然充斥着耽美、玄幻、穿越、甜宠、虐心等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以上这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指出的创作弊端,在一些网络剧、网络电影中均有体现,对人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污染性。

  从影视评论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新变似乎更令人猝不及防,在传统纸媒影视评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影评”,包括微博影评、朋友圈影评、弹幕影评、评分式影评、公众号影评、短视频影评等等,一时间众声喧哗,热闹非凡。应该承认,“新媒体影评”对传统的纸媒评论特别是学院派评论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以其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影评”由于受到资本投入、粉丝文化、“饭圈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被人们赋予了更多商业价值和利益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资本无孔不入,粉丝肆无忌惮,情绪泛滥成灾”的不良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影视评论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品质。

  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当下的网络影视创作与评论,面临着非常艰巨而迫切的任务,作为影视评论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新媒体平台阵地,真正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我国影视事业健康繁荣发展,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影视评论生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价值引导。影视艺术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无论任何民族、国家的作品总是具有或隐或现的意识形态功能。而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作品,对普通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无疑大大超过了文学或其他艺术门类,这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影视评论工作者,在网络新媒体影视评论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崇尚者、认真践行者、热情传播者,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要以具有专业性、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评论作为影视创作健康前行的动力,促进提高影视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努力营造正确、积极、理性的网络新媒体影视评论生态,将庸俗吹捧、红包评论、刷分控评以及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予以彻底击退。

  第二,精神引领。就是要将中国精神作为中国影视创作与评论的灵魂,将爱国主义作为影视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因此,影视评论工作就是要将彰显信仰之光、传递崇高美德作为评论作品的中心要义,把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理想、时代风貌、良好风尚,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把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影视作品推介给观众。

  第三,审美启迪。对“美”的创造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目标追求与价值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文艺评论标准的经典论述中,就曾明确提出“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的统一”。作为影视评论工作者,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要遵从影视艺术创作的内在法则与美学规律,辨别影视作品的审美品格,歌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最终实现为社会营造理性的审美环境、树立纯正的审美对象、培育健康的审美趣味的目标。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十年日记选《记者情怀》序
~~~◎郭培筠
~~~——读散文集《一路芬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草原号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有情怀的人不老
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营造健康网络影视评论生态
灵魂深处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