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欢度国庆

  □李喜庆

  民族团结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把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50年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中央决定向全国各民族地区派遣访问团。当年6月,中央西南访问团率先组建,其中有时任民委领导的李维汉、刘格平、赛福鼎等。访问团成员先在北京集中培训一个月,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专门接见,听取汇报。毛泽东主席说:“你们是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对各族人民做历史上第一次平等友好的访问,是以加强各民族团结为使命的。希望你们帮助中央人民政府在这方面做一个良好的开端。”毛泽东主席问刘格平:“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中央做什么?”刘格平回答:“没有困难。主席,大家有一个愿望,想请主席给各民族同胞题个词。”毛泽东笑了笑说:“这个要求不算高”,于是挥毫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14个大字。

  1950年6月至1952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带着党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切关怀,奔赴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密切了党及人民政府与各民族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消除了民族隔阂,改善了民族关系,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祖国大家庭的团结。

  笔者收藏的这枚“中央访问团赠”纪念章,铜胎珐琅,章体鎏金有部分氧化,圆形,小型章,通径35毫米。纪念章上方是一颗鎏金描边的红五角星,象征闪闪红星照耀祖国大地。边缘是红绶带包着黄灿灿籽粒饱满的象征农民阶级的麦穗环绕,中间浮雕着金黄色的毛主席侧面头像,头像下面镌刻“中央访问团赠”繁体汉字和“1952”年代,背景是五角星闪烁的金灿灿的光芒。“中央访问团赠”纪念章,见证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加之发行年代较早,发行数量有限,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去紫台连朔漠

  □周小丽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笔者藏友手里的清代粉彩“昭君出塞”棒槌瓶,就是非常生动的诠释。

  瓷瓶制作于清代晚期,高45厘米,底部直径18厘米。瓷瓶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是典型的清代软棒槌瓶造型。瓷瓶通景粉彩绘昭君出塞图,但见怪石林立,古松参天,昭君策鞭骑马出塞,侍从随后。塞外猎人骑马狩猎,惊恐的奔鹿,张望的野兔,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塞外风景。瓷瓶底部松石绿釉阴刻“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慎德堂制”款的瓷器为道光御用品。

  “昭君出塞”是中国汉代的历史故事。西汉到了汉宣帝时候,国力强盛。北方的匈奴经过汉武和昭宣时代的轮番打击,内部开始分裂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5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呼韩邪先后3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挑选宫女昭君赐给呼韩邪。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单于得到了年轻美丽的昭君为妻子,又高兴又激动,封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王昭君也慢慢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唐代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用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描写了汉匈和亲的历史佳话。

  举国欢庆

  □郑学富

  195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5组19枚纪念邮票以作庆祝。如图这枚邮票一套共三枚,这是第一枚,邮票志号“纪70(编号230)”,表现了各族人民欢呼雀跃向国庆献礼的热烈场景。主图背景为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红灯笼悬挂在城楼上,展示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巍巍雄姿。在广场上,全国各族人民身着崭新鲜艳的民族服饰,演奏着各种乐器,兴高采烈,翩翩起舞。图案的最前面是舞狮的情景,一青年身穿传统服装,头戴羊肚巾,束红腰带,手持绣球引舞。一只绿身、红嘴、金黄卷毛、威风凛凛的雄狮跳跃翻滚,身姿灵活,热情奔放,让人联想到东方睡狮已醒,仰天长啸,发出震惊世界的吼声。

  邮票图案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画家周令钊,他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民族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水粉协会会长、全国邮票设计评审委员等。该套邮票运用我国民间美术的特色,画面非常唯美,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身影,表达各民族人民欢聚一堂欢度国庆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1980年5月,《集邮》杂志编辑部举办“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这套邮票被授予特殊荣誉奖,收藏价值可见一斑。

  8棱26面球体印

  □秦延安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这枚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背后,是一个大将军叱咤沙场的一生,他才貌双全,官至公卿,地位举足轻重,最重要的是他有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三朝皇后,人们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

  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高4.5厘米,宽4.3厘米,为西魏时期文物。该印的材料和形制非常特别,材质为煤精,是距今1.5亿年前的一种特殊的树木埋藏于地下经过地壳变动,夹杂在煤层中间形成的混合煤,其质量坚韧、细密,有煤中之王、黑宝石之称,非常稀有。印形呈球体8棱26面,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有的因棱角磨损,只有1.8或1.9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侵蚀,印体表层已有多道裂纹,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26面中,2厘米长的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为半正多面体。在18个正方形印面中,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印文的内容由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三大类组成。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令”“密”;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为古代公文书信研究提供了佐证。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劲挺拔。

  从印章的丰富内容可知其主人独孤信的不简单。独孤信不仅战功显赫,他的女儿也很有名: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独孤信做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人们戏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因为身兼多职,事务众多,独孤信为自己制作了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章。

  拳头大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在中国玺印史上可谓独一无二,堪称稀世国宝。我们从这枚印章和独孤信的家事中,可以看到民族大融和、大团结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因为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所以在吸纳各方精髓、接受异族文化和民族平等上开创先河,最终使古代中国在唐朝走向鼎盛之世。

  一半胡风似汉家

  □雷焕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图为绢本,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强大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骁勇多英略。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到吐蕃大批生产工具、医疗器械以及经、史、诗文、历算、医药和工艺等书籍。唐高宗初年,她又从内地引进蚕种,并求得酿酒、纸、墨工匠入藏传授技艺,还教导丝织刺绣等。从此,内地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吐蕃的贵族子弟也不断入长安学习《诗》《书》,使吐蕃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唐朝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用“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描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促进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的繁荣景象。

  阎立本以此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又称步辇)上,另有三名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持华盖。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按照画家阎立本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目击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步辇图》流传千年,有力地证明了只有民族团结一家亲,才能携手共进促繁荣。

  民族融合共繁荣

  □李笙清

  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的晋蛮夷归义侯蛇钮金印,1958年出土于恩施市三岔区莲花乡马尾坝。印为纯金制成,长2.2厘米,宽2.2厘米,高2.2厘米,重85.5克。印钮为蛇状,双目圆睁,凸起,盘身,背部饰有稀疏的圆形鳞纹,蛇身下中间有一不规则的穿孔,印面大篆阴文三行六字:“晋蛮夷归义侯”,文字排列规范,刻划纤秀劲挺。

  三国至晋代,恩施属建平郡,下辖沙渠、建始等县,今恩施市即为沙渠县。当时这一地区的人民被称为“蛮夷”,即史书中所说的“巴郡南郡蛮”“建平蛮”等。在我国古代,封建帝王对少数民族主要有征伐与怀柔两种政策。据《尚书·虞书·禹典》记载:“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意思是说只有安抚好远方的百姓,爱护近处的百姓,亲厚有道德的君子,信任善良的人,拒绝奸佞小人,边远的外族人就会相率服从了。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四处用兵,东并朝鲜,西征大宛,南吞百越,北破匈奴,收取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攘夷拓土,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地域,令西域众蛮夷臣服。历史上怀柔政策较著名的也出自西汉,汉元帝采取和亲策略,将王昭君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数十年间,西汉与匈奴止兵息武,一直保持着和睦友好的关系,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改变了对中原政权的敌视政策,并效仿中原制度。

  印章是古代身份的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晋蛮夷归义侯金印,应是晋代某个时期,朝廷对建平即今恩施境内某少数民族首领实行怀柔政策,刻印赐赠,体现了当时民族的融合已达到一定程度。晋蛮夷归义侯金印中的“蛮夷”,是封建时代中原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称呼;“归义”是指归附晋朝大统;“侯”是爵位。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侯”为五等爵中的二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收藏
欢度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