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冬

  传奇王后的方斝

  □黑王辉

  藏品:妇好铜方斝[jiǎ] 。

  年代:商代。

  质地:青铜。

  规格:通高68.6厘米,口长25.1厘米,口宽24.0厘米,重14.45千克。

  特点:妇好铜方斝是目前出土的最久负盛名的青铜斝之一,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它的口为长方形,上面有塔形方立柱;底部三足为三棱锥形,外撇;一侧有耳,为螭龙形;颈部有夔[kuí]纹,腰部有饕餮纹。

  渊源: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铸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据记载,商汤打败夏朝的末代君主桀之后,把斝定为他的专用饮酒器,其他诸侯饮酒只能用角。斝成为商王朝的礼器,敬神祭祖的重要器具。冬祀是商朝人最隆重的祭祀。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同时也是商代著名的女将军。这位传奇王后征战四方的英姿背后,映衬的是商作为早期国家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妇好不仅跟随武丁南征北战,还多次主持祭祀活动,是当时商王朝的最高祭师。

  点评:《说文·斗部》记载:“斝,玉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意思是说斝在夏代称作盏,在商代叫斝,在周代叫爵。据记载,妇好墓共出土3只相同的青铜斝,它们器形高大,铸造精致,与妇好王后的身份相符。妇好铜方斝能够成为妇好的陪葬品,足以说明它们在妇好心中的位置。

  藏所:国家博物馆。

  夤夜围炉温酒暖

  □周小丽

  藏品:鱼篓温酒器。

  年代:晚清。

  质地:黄铜。

  规格:高5厘米,口部直径4厘米,底部直径7厘米,重175克。

  特点:温酒器套壶外部是可爱的鱼篓造型,由细密交织的铜丝编制而成。壶身一端悬挂着一只挥动着大鳌的螃蟹,神气活现;另一端则匍匐着一只警觉的小青蛙,前肢趴在鱼篓上,后肢悬空,似乎刚从池塘跳跃出来。套壶盖处密密麻麻用浮雕镂刻着鲤鱼、泥鳅、黄鳝等在水中挤挤挨挨,营造出一派渔家丰收的场景。

  渊源:唐代诗人李白在《立冬》中描绘了围炉温酒御寒的惬意——“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温酒器具是我国酒器系列中的重要一项,早在商周青铜文化中就有,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汉代已有温酒樽,并配以勺便于取酒;唐代开始出现大量金银材质的温酒器具,造型华丽端庄,制作精细;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高峰,注碗成为当时普遍使用的温酒器具;明清时期,温酒器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制繁多,有温酒碗、温酒壶、温酒炉、温酒罐,材质更是有铁、锡、银、陶瓷等。古代温酒器常见的有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配套。这套晚清时期的黄铜温酒器属于壶壶配套,造型别致,小巧可爱。内中是圆柱形铜壶,可以直接在火炉上将酒加热,热好的酒放在套壶中持续保温。

  点评:如此小巧的温酒壶,一次最多不过温3两酒,应该是殷富人家的自酌酒具。独酌慢品,怡然自得。壶上装饰的螃蟹与鲤鱼,有着“八方来财”“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遥想当年鱼篓温酒器的主人,书桌上放着这个温酒壶,一边慢呷美酒,一边细品诗书,夤夜围炉温酒暖,诗书半卷远尘喧,淡然洒脱的生活令人羡慕。

  藏所:私人收藏。

  翡翠蝈蝈“冻白菜”

  □朱卫东

  藏品:翡翠蝈蝈白菜。

  年代:清代。

  质地:玉。

  规格:高19.4厘米,宽14厘米,重约2公斤。

  特点:碧绿的菜叶,白皙的菜帮,间杂的黄褐色被巧妙地处理成经受霜冻侵袭后留下的“冻痕”,为白菜增添了栩栩如生的质感和灵动。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为它起了一个响亮而又接地气的名字—— 冻白菜。

  渊源:“霜降萝卜,立冬白菜”是我国流传颇广的农谚。白菜色泽鲜艳颜值高,性味甘平营养丰富,是立冬时节最受欢迎的时令蔬菜。白菜古称“菘”,苏轼诗句“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吟咏的就是白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白菜谐音“百财”,白菜形的摆件更有“摆财”之寓意。青白相间的翡翠白菜摆件,还有两袖清风、淡泊名利的寓意。白菜上的螳螂和蝈蝈也有讲究,螳螂是白菜的保卫者;蝈蝈又名“螽[zhōng]斯”,螽斯宜子孙,是子孙绵延的意思,“蝈”又与“国”同音,蝈蝈与白菜组合在一起,代表国富民强。这棵翡翠蝈蝈“冻白菜”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也寄寓了古代玉雕工匠的美好祝愿。

  玉雕源远流长,最早形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玉壁、玉璜,商周时期的玉佩、玉琮,这些都是早期玉雕的杰出代表。历经汉唐宋元等朝代,玉雕技艺日渐成熟,传世佳品层出不穷。清代玉雕登峰造极,大胆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艺术特色,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

  点评:这棵翡翠白菜采用了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法,刀工简约,线条流畅,借助中国传统玉雕特有的技法“俏色”,别出心裁地将菜心处多余的的翠绿色雕出一只长腿长须的螳螂和一对圆腹鼓翅的大蝈蝈,纤毫毕现,几可乱真,令人叹为观止。

  藏所:天津博物馆。

  冬酿名高十月白

  □郑学富

  藏品:黄酒坛。

  年代:清代。

  质地:陶瓷。

  规格:高43.5厘米。

  特点:该酒坛为红色,由于年代久远,其色彩已渐变为暗红色,坛上绘有龙凤图案,寓“龙凤呈祥”之意。坛身与泥封上均书有“囍”字,应是光绪皇帝大婚时浙江贡献宫中的宫廷用酒。

  渊源: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有近万年的历史。早期的酒坛都是土陶,材料为陶泥。商代出现原始瓷,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制陶工艺逐步成熟。陶瓷酒坛取材于天然矿物,含有铁、铜、锰、钙等元素,遮光性强,物理化学特性平稳,陈酒周期长,有助酒的老熟。

  在江浙一带,立冬亦是开酿黄酒之日,这天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立冬时节,江南人有用新收割的稻谷酿酒的“冬酿酒”习俗。顾禄编著的《清嘉录》记叙: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璧清、竹叶青等名字。农历十月酿的酒,则称为“十月白”。用白面造麴,泉水浸白米酿造的酒,称为“三白酒”。酿造而未勾兑,直接饮用的称为“生甘酒”。清代苏州文人蔡云的《吴歙百绝》中有诗曰:“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有爱团脐只爱尖。”

  点评:在深秋初冬季节,朋友相聚,饮酒暖身,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江浙人在“冬酿酒”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技术创新,酿出的酒更加甘冽醇甜、柔和悠长。听着婉转清雅的昆曲吴语,品着自家的“冬酿酒”,惬意舒心。一壶“冬酿酒”,醉了江南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云:“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藏所:北京故宫博物院。

  珍贵的北魏陶俑

  □孟丽娜

  藏品:弓囊陶俑。

  年代:北魏。

  质地:陶土。

  规格:高32.3厘米。

  特点:此陶俑制作于北魏时期,男子呈站立状,全身彩绘,双手拢袖环置胸前,上身穿及膝棉袍,下穿宽腿裤,腰间右挂箭箙,左挂弓囊,面带微笑,与这一时期满面凶相的武士俑大不相同。由此可见,男子虽配弓箭,但其身份可能是兼职的士兵,战时打仗,平时劳作。

  渊源: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以生动质朴的人物、动物造型著称于世,相比于西晋及北朝早期古朴厚重的陶俑,北魏陶俑更注重细节刻画,人物生动自然、体态修长,面部特征明显,是北魏陶俑鲜明的工艺特点。北魏陶俑不仅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代的唐三彩一样,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艺术方面的代表作,还是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北魏时期的陶俑出土非常稀少,所以每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笔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这个北魏弓囊陶俑,立即被他温暖的笑容和双手拢在袖子里取暖的自然形象吸引。男子体态修长,面部表情丰富,把立冬时节万物收藏、人类休养生息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点评:如此形象生动、表情丰富的人物俑在陶俑中不是很多见,衣服的衣纹呈垂直状,有“曹衣出水”般的流畅线条,让人物的立体感更为明显。厚厚的棉袍,拢手的动作,反映了立冬时节人们御寒的常见一幕。

  藏所:陕西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云上103
   第07版:出彩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