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优势】
兴安盟位于东北经济区,东连黑吉辽、南接京津冀,既有环渤海的地缘之利,也有外联俄蒙的口岸优势,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
这里交通便利,拥有乌兰浩特、阿尔山两座机场,开通国内航线31条,连接东北三省的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公路通车总里程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755公里。
这里要素集聚,园区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机制形成电价“洼地”。
兴安盟处于黄金畜牧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产业发展优势,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质纯净、空气清新,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玉米黄金种植带”和“最佳养牛带”。
兴安盟拥有4000多万亩杭盖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草,426种药用植物,充足多样的牧草供应确保了农畜产品的高品质。
【发展成就】
兴安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成为全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非公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兴安盟出台一系列发展壮大工业企业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全盟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企业,保障工业投资项目顺利进展,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优势产业发展良好。兴安盟能源工业、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业等优势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盟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34户;新能源产业企业累计发电量为36.86亿千瓦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稳步扩张。
近年来,兴安盟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5%,全盟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4%,增速高于全区8.9个百分点,居全区第3位,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1.8:33.6:34.6调整为2020年的34.5:24.2:41.3,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两袋米”“两头牛”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实施米产业“双百双千”工程、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推动落实旅游业发展“双百双千”目标,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文化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全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卷烟、冶金、建材、蒙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切实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荣誉称号】
“兴安盟大米”先后获得“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2020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独家供应商”“中国优质稻米示范基地”“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新锐品牌”等荣誉 。
2019年5月31日,兴安盟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草原生态稻米之都”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开展的首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兴安盟大米”总评估价值为180.26亿元,位列全国首批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2名,粮食类第3名 。
2021年“兴安盟大米”被列入“中国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榜单全国第2位。
2019年,“兴安盟牛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以肉牛、奶牛“双百千亿”工程为依托,力争把“两牛”产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把兴安盟建成高端奶业生产基地。目前,兴安盟已打造肉牛养殖示范带、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个,千头规模场15个、500头规模场30个、百头以上养殖户200个。
兴安盟借助伊利集团有机高端乳制品智能示范项目,倾力打造高端奶业生产基地。由科右前旗、伊利集团、中博农公司三方共同建设的中利牧业2.5万头奶牛养殖示范牧场项目,已完成95%以上,预计今年11月份完工。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将新增优质奶牛2.5万头、年产鲜奶16万吨,实现年产值7亿元。
【资源转化型】
绿色和生态是兴安盟的底色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兴安盟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四季旅游为重点,整合兴安盟景观资源,突出原生态、纯天然旅游特色,推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让人们感受到兴安山水不仅“颜如玉”且有“黄金屋”。从半年闲到四季旺,从景点游到全域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兴安盟在优化旅游业布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上全面发力,连续6年,旅游人数和收入保持20%以上增速。2020年,全盟接待游客10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05亿元。
尝到旅游产业甜头的兴安盟人不再“久居其中不觉其美”,而是有了“谁不说俺家乡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生态倒逼型】
在绿水青山间寻得金山银山、在“两山”通道间探得发展先机,在兴安盟已显现出了星火燎原之势。神骏湾生态度假村、天骄天骏生态度假区、两河景观带上镌刻着“两山”理念在兴安大地不断实践、丰富、发展的鲜活历程,折射出兴安盟通过“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倒逼型”发展模式取得丰硕成果。
为推进沙地生态恢复,兴安盟实施了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利用3年时间,草原植被盖度、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8.3%和33.3%,厚植了生态底色,守住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
从漫漫沙地到片片绿洲的转变,源于禁牧、禁垦、禁伐“三禁”政策,以及“三北”防护林、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大力实施,使自然生态得到修复,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产业融合型】
乌兰浩特市百里兴安稻海“一带四区”产业观光带作为产业融合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典型代表,连接义勒力特农旅融合示范区、乌兰哈达水稻科技示范区、乌兰哈达民俗体验示范区和葛根庙最美田园小镇示范区,以发展水稻产业为主线,通过“农业+”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一带四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格局。
推广“稻田+加工业”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让稻米与稻鱼、稻鸭、稻蟹、稻虾共生,推行有机、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建设有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建设“稻田+休闲旅游业”多种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集水稻田园风光、特色旱田种植、农耕文化、特色养殖、康养休闲、设施农业科学搭配组合的康养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建设“农旅融合”水稻休闲基地,形成稻田农业新业态,瞄准优质稻米加工产业、果蔬精深加工产业、农机制造产业、蒙中医药产业等产业,推动“稻田+”多产业融合发展,而实现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资源进一步转化,使乌兰浩特市在保护建设绿水青山中实现宜居宜业、富裕富足。
【科技引领型】
扎赉特旗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数字赋能乡村发展,互通共享数据资源,推进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将“智慧”赋能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播种、田管到收获,从靠经验到看数据,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看天”向智慧农业看“屏幕”的转变。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年来,扎赉特旗累计投资15.5亿元,建成10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区,利用产业园奖补资金4548万元,建成集“智慧大脑、智慧农场、农业专业实验室、溯源体系”于一体的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指导农业信息化经营,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目前,扎赉特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年产绿色优质大米达30万吨,品质、品牌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全程数字化。
【品牌带动型】
兴安盟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玉米黄金种植带”和“最佳养牛带”。通过打造以“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为核心品牌的地域特色公用品牌以及红色文化品牌,把“两山”转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兴安盟着力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于2015年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推广使用。目前,全国共有“兴安盟大米”销售网点2000余家。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兴安盟大米”用标企业实现大米销售收入14.35亿元,同比增长16.1%,个别企业的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增长超过50%。
兴安盟以独有的农牧优势区禀赋结合世界公认的高品质肉牛品种,打造了“兴安盟牛肉”品牌,成为北上广消费者的品质之选。2018年,兴安盟全面启动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成立“牛联体”,全面推进肉牛全产业链的发展,将肉牛奶牛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