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高质量发展迈出大步伐 绿色转型蹚出新路子

大漠湖城壮美乌海。王超 摄
城区中绿地公园随处可见。王超 摄
市民乐享“绿色福利”。金泉 摄
滨河二期建设正式启动。王超 摄
发展现代农业让农区居民增收致富。 孟和朝鲁 摄
赛思普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郝飚 摄
东源科技二期BDO项目建设现场。乌宣 摄
沙与水相交的乌海湖。 孟和朝鲁 摄
黄河岸边的宜居家园。王超 摄
书法已成为乌海学生的必修课。 郝飚 摄
乌海世界沙漠葡萄酒节吸引国内外嘉宾参与。郝飚 摄
乌海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构建城市“智慧大脑”。 孟和朝鲁 摄
  □郝飚

  经济总量由389亿元增加到563亿元,年均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聚力“七治”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929个,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2平方公里,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民生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是乌海市过去5年的发展成绩单,见证着这座城市5年间的耕耘拼搏,这5年,乌海市干出的精彩可圈可点。

  回首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乌海市将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乌海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初冬时节, 走进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工业园区的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的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现场,一幅火热的生产景象呈现在眼前。在企业的中控室,冶炼的各环节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轻点鼠标,一根根通红的高纯铸造生铁伴着耀眼的火花缓缓走下智能化生产线。“目前我们日产高纯铁1500吨至1800吨,自今年5月投产以来,订单供不应求。”该企业副总周海川说。

  传统“炭冶金”过程中,需要先将铁矿石烧结处理,再与焦炭加入高炉,不仅工艺繁琐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而“赛思普氢冶金”工艺由于有了氢气的加入,取消了烧结和焦化等重污染工序,大幅降低了碳的参与,这使得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较高炉低3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颗粒物减少38%、48%、89%。不仅如此,这项工艺还在原料、产品质量、产值等多方面较高炉工艺有着巨大的优势。“氢冶金”工艺正在成为乌海市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生动样本。

  对于乌海市而言,工业是经济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为寻求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乌海市大力推进存量变革,促进增量崛起,加速变量突破,通过升级主导产业稳固工业体系根基,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血液”。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是乌海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乌海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制定《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以科学系统规划引领“散弱小”企业整合重组提档升级,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使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硬约束,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往高端走、往精细化走、往新材料走。目前,乌海市原煤就地转化率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乌海市还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多极支撑、多轮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该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以环乌海湖、甘德尔山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统筹推进商贸、金融、文化、信息等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扭转“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

  围绕主导产业,乌海市还不断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型城市。目前,乌海市累计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全区首家盟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建成运营。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乌海市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矩和硬杠杠鲜明立起来,紧盯突出问题,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6项工程,坚持“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多管齐下,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扛起了黄河入蒙首站首责。

  过去5年间,乌海市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929个,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2平方公里,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级河长制全面落实,黄河乌海段水质提升到Ⅱ类,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严格落实“双碳”“双控”要求,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坚持以水定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获评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高效能治理成效显著

  在乌海市,老百姓只需记住一个号码——12345,就可以一码走天下!开门锁、通下水道、挪车……生活中的诸多烦心琐事都可以迅速化解。12345已经成了乌海市民的解忧密码。

  12345热线服务平台是乌海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的重要平台之一。近年来,乌海市全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行乌海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与乌海市综治中心“两中心合一”,直接指挥290余家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市域社会治理事件进行“一口径采集、分流转办,一级监督、一级指挥”。非警情类诉求由12345民生服务热线受理,警情类引导至110警务热线,市民只需记住12345和110就能获得全方位帮助。2020年以来,12345累计受理市民诉求80.03万件,办结率达98.26%,满意度达97.51%。

  同时,乌海市还创新实施“互联网+行业治理”, 通过企业实时在线数据、GPS轨迹、电子锁等先进传感技术,对全市安全生产、污染排放、校园秩序、“两客一危”车辆、电梯运行、金融业银行设施、危爆物品、电力设施等重点行业领域全天候进行立体式非现场监管预警。

  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该市打造了集排查受理、分流转办、在线指导、督办考核于一体的闭环式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完善诉前多元解纷联动衔接机制,结合实际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调解、确认、分流、速裁快审等一站式解纷服务,大力推行远程调解、“云调解”,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并与12345市民热线联网,全力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纠纷不上交”,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乌海市还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高标准建设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群服务中心,健全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党组织体系,融合党建、政务、社会服务各类资源,打造群众家门口“一站式”党群服务阵地。同时,将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政府购买服务一步到位,招聘专职网格员786名,人手一部“网格通”手持终端,实现专职网格员全覆盖,共配备网格长453名,网格民警202名,兼职网格员1737名,打造了专群结合、优势互补、24小时在线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队伍。建立了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全面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8大项141小项任务,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此外,乌海市全面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成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该市推行人社业务社区综合柜员制,开通社保网上大厅、APP等多种服务渠道,将业务下沉到社区,简化办事流程,开创“平台在社区、服务在基层、经办在家门”的全新服务模式;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居民电子健康码“扫码就医”服务全覆盖,实现在线挂号、就诊、取药和健康管理等“一码通”;推行“一站式”服务,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可以跨地区在任意派出所办理本市户籍业务;建设智慧公交调度管理平台、出租车出行大数据平台,通过手机APP为市民提供线路查询、拥堵情况、服务评价、周边查询等服务,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今年,乌海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拿出自我革命精神,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坚决整治顽瘴痼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不断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努力实现要件最精、环节最简、时限最短,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面对市场主体反映最突出的项目审批环节多、申请材料繁杂、办理周期长等问题,乌海市着力打造项目审批“五减三最”,实施党政领导包联企业和项目制、“大表审批制”等10项“硬核举措”。并对141个部门4713个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优化,承诺时限压减率55.3%,材料要件压减率26.8%,“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8%,实现即办件2环节、一般承诺件3环节、特殊承诺件4环节。该市还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工作,通过对政务服务事项要件梳理,逐项明确必要要件和非必要要件,公布了第一批《乌海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84项政务服务可容缺136个申请材料。

  高品质生活乐享幸福

  作为一座因煤而兴的工矿城市,乌海市曾经依矿而建的工矿棚户区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着6.6万户近20万人,超过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如今,14年过去了,乌海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不仅如此,乌海市这些年还将2000年之前建成的105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中央补助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根据全市各小区的实际情况,先行解决老旧小区的给排水、供暖、供气、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问题,部分具备条件的小区逐步配套完善电梯、节能保温、硬化绿化、智能门禁系统。与此同时,乌海市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71.21亿元,新建换热站33座,新建市政燃气管网78.36公里,新增燃气用户5.2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7%;新增供水主管网167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100%。

  多年来,乌海市不断加强财力保障和民生改善力度,持续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始终保持在七成以上。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乌海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依托,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复查和监测机制。

  多年来,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达95.4%,位居12个盟市第一位,全市18.9%的幼儿园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实现了农区、棚户区公办园全覆盖;全市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本科上线率和一本上线率实现“十年连升”。大力实施“阳光分班”“阳光中考”工程,实行“网上报名、查分、录取”,中考全部环节公开透明,保障教育公平;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优先改善农区、矿区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乌海市以健康乌海建设为统揽,医改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2017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地区。

  多年来,乌海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龙头,市蒙医中医医院等5家专科医院功能互应、错位发展,4家区级医院为骨干,16家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1+5+4+16”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组建市人民医院和市蒙医中医医院2个医疗集团和3个“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层管理和双向转诊,基层就诊人次大幅增加。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92个,共签约22.88万人,为群众就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取消药品加成每年减收3000多万元,大型设备检查、检验每年减收2300多万元,药品议价采购每年减少药费支出4000万元,全部让利于民。

  乌海市还始终将乡村振兴工作摆在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乌海市已有盟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8家,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此外,该市各村镇以党建为引领,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有8个。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今年4月,乌海市民期待已久的滨河二期建设正式启动,滨河二期功能定位为引领乌海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乌海未来的创智活力湾、缤纷宜居城,共规划商务商业、文创休闲、旅游服务、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

  在乌海,百姓渴盼的品质城市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出彩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通辽
   第10版:乌海
   第12版:公益广告
乌海:高质量发展迈出大步伐 绿色转型蹚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