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我区启动了产改试点工作,确定全面试点地区和单位7个,项目试点单位14个,试点期限一年。随着产改的扎实开展,各试点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多项可推广、有特色、有亮点的经验做法,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人力支撑。
1
包头市 全力打造“工匠之都”
包头市以深入推动产改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全力打造工匠之都。
包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强化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包头市总工会通过扩面、提质、重奖等方式,组织全市职工开展岗位练兵、班组建设、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五小活动”等全员参与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同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一个中心、多点布局、示范引领、错位发展”的特色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快速提升全市产业工人素质。
包头市委、政府出台《包头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提高全市产业工人地位。包头市产改办总结推广一批畅通工匠型、技能型职工发展空间的试点成果,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资格5级封顶的天花板。包头市总工会建设“1+6+N”多层次线下服务职工综合体,打造职工网上服务平台,构建数字工会线上服务职工平台,实现了工会服务功能全程网办。由各旗县区委副书记牵头,推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壮大职工和产业工人队伍。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加大发展工人党员力度,工人党员比例逐年升高。
2
乌海市 构建产改工作大格局
乌海市总工会坚持聚合力、优网络、创特色、抓效能、强机制的工作模式,推动产改工作提质增效,长足发展。
采取工会干部“一人一企”包联制度。建立试点单位工作群,通过实行产改进展“一月一报制”等方式,及时了解试点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度、协调;积极推广“实体融合型”“订单融入型”“工学结合班”等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校企之间深度合作。
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严格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开展30多个工种的岗前、岗位、转岗及特殊工种的培训及技能鉴定,3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6000余人次,组织全市各行业电子化考试近1万余人次。
积极深化推动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为企业高效发展助力。各级工会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革新等主题,通过技术交底、现场观摩、操作分析等手段,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深化职工技术创新工作。
强化党建带工建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在256家非公企业、46个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新发展产业工人党员793名,有效发挥产业工人在党员队伍结构、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3
伊金霍洛旗 创新推行“1335”产改工作模式
伊金霍洛旗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创新推行“1335”产改工作模式,打造“煤海绿洲”产业人才集聚新高地。
构建一套体系,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产改工作。旗委将产改工作纳入全旗“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全旗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出台36项具体举措,推动产改走深走实走新,坚持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化推进。
坚持三点聚焦,政策集成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福祉。聚焦产改要点,使产改示范点成为政策的落实地、成果的集成地、问题需求的发现地、创新政策的策源地、产业工人有获得的实现地。聚焦产改重点,强化产业工人赋能成才。聚焦产改难点,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
打造三个特色,推动产改工作出新出彩结硕果。强化思想引领打造政治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推进新就业形态群体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全覆盖;“五联五推五化”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带工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实施五项行动,全力推动产改之路走深走实。实施思想领航行动、建功立业行动、素质提升行动、地位提升行动、队伍建设行动,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4
扎兰屯市 走深走实产改之路
扎兰屯市作为自治区首批旗县级“产改”试点地区,紧紧围绕五大重点任务,强化六大机制,优化顶层设计,细化思路举措,努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把“试点”变成“示范”,推动产改试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政治引领,党工融合共建。紧扣实际需求,把融合共建重点放在企业党工组织建设、阵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工会主席,探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具有企业个性特色的做法和方向。
实施数字赋能,打造“智慧产改”。利用智慧工会大数据中心,通过信息传输网络化、工会管理自动化、服务职工可视化,进一步吸引广大产业工人入会、加强对产业工人宣传宣讲、开展互动性沟通交流、为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服务,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产业工人新通道。
突出文化沁润,促进凝心聚力。各试点企业聚焦以文铸魂、以文塑形、以文赋能,通过党员先锋岗、标兵评选、青年文明号等系列活动树立先锋模范,与时俱进丰富职工文化活动。
提升素质技能,打通成才通道。深入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劳动模范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起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全链条”式的职业技能发展模式。
5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党建引领夯实产改之基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年积累,探索出一条党政领导、工会牵头、部门协同、企业和职工广泛参与的产改工作新路径。
提高政治站位,聚力产改任务整体推进。突出党建引领,选派108名党建指导员深入102家企业开展产改工作,组织宣讲员、劳模典范深入企业开展宣讲,帮助企业打造党建活动阵地30余家、职工创新工作室9家,不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
搭建工作平台,助力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坚持“产教训融合、政校企协同”,与多所高校主动对接,建立产学研基地;持续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支持产业工人提升学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职工薪酬和职业技能等级、学历挂钩分配制度,有力提升产业工人经济待遇。
狠抓主业主责,强化产业工人普惠服务。扎实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深入建会企业开展医疗互助政策宣讲,组织开展“稳岗留工”等慰问活动,让产业工人切实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优化队伍建设,铺就产改之路。引进专家及紧缺人才,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持续掀起创新创造热潮;阿拉善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与政务服务中心联合打造标准化运行,构建“1+4+3+X”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模式,为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完善的机制保障。
6
包钢集团 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包钢集团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深入实施产改。将红色场馆与群众性文体活动相结合,引导产业工人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发有为。
2017年以来,共计选树各级劳模、工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36名。职工保障方面,2017年以来,共投入1328万元用于职工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综合互助保障续保;2021年,32项“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项目全面落实;2022年,积极探索创新精准性、生活性服务职工体系。职工政治待遇不断提高,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包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均有包钢集团产业工人的身影。
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包钢集团产改的重要内容。2021年以来,在首届选聘143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基础上新增选聘81名,推行“年度+换届”动态考核调整机制,实行刚性末位淘汰,彻底打破“铁交椅”。同时,强化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承办、举办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制度,完善针对不同产业领域及特殊人才的个性化、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不断完善的劳动竞赛体系,持续深化的员工自主改善管理,换来“真金白银”,五年实施3.9万个项目,创效近5亿元。
7
伊利集团 锻造一流乳业产业工人队伍
伊利集团从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五个维度发力,努力锻造一支一流的乳业产业工人队伍。
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将党建引领与产业工人实践相结合,探索总结“1234金字塔”党建教育工作模型,组织开展党课学习等活动,评选党员先锋岗等先进模范464名,开展榜样文化故事分享会。
厚植匠心文化,推动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计量演讲比赛等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组织“品牌共创官”等270余场“创新元”活动,引领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同时助力业务发展。
构建培养体系,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全面升级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与任职资格体系建设,搭建“线下+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实现产业工人各类能力发展、人才培养、技能认证项目的全程可视化追踪管理。
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推行厂务公开,让员工参与企业建设与管理;连续多年为员工涨薪,提高产业工人经济待遇;构建多维度员工关怀体系,提升产业工人归属感、幸福感。
吸纳劳动人才,将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通过内外部招聘体制,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为更多农牧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工人就业发展与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