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琐事纠纷,家住乌海市乌达区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的两位居民来到社区“董大姐”平安工作室,向工作室负责人董秀芬寻求帮助,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见此情形,董秀芬为俩人倒了水,安抚俩人坐下,仔细倾听他们的陈述,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并向其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经过耐心细致地调解,两位居民最终握手言和。
育红社区成立于2009年,系3个社区合并组建,紧邻乌达产业园,地处城区与工矿区结合部。社区以工矿企业退休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老龄化严重,居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治理难度较大。
面对治理难题,育红社区党委通过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需求,制定工作台账,精准开展服务。
通过走访调研,育红社区党委发现了一批在居民中间有威信、能办事的社区能人,社区居委会原副主任董秀芬、“乌海身边好人”聂利荣就是他们的代表,居民亲切地称她俩为“老董”“老聂”。征得她们同意后,2021年4月,“董大姐”平安工作室正式成立。
“董大姐”平安工作室主要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收集民情民意、反映居民心声、回应居民关切,为居民排忧解难。
去年10月,育红社区居民任某和高某因为用水问题发生纠纷,多年的老邻居红了脸。董秀芬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了解矛盾起因和诉求,待双方情绪缓和后进行调解。经过她的耐心调解,老邻居最终重归于好。
“非常感谢董大姐的调解,成功解决了我和企业的劳资纠纷。那段时间,董大姐一直帮助我想办法,最终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曾被董秀芬成功调解纠纷的居民丁守军说。
截至目前,“董大姐”平安工作室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排查安全隐患40余处,配合社区党委解决居民烦心事100余件。
“董大姐”平安工作室是乌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功能作用、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乌达区广泛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充分整合公益性社会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自治品牌。目前,该区规范性注册登记基层自治组织24个,草根类社会组织53个。“6070和事佬”“邻里理事长”“老奶奶帮帮团”等基层自治组织已初见成效,“小红帽”义工服务队、“公益诉讼基地”“红柳轻骑队”等亮点品牌已成规模,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做出了有益尝试。
为解决好基层矛盾纠纷,该区继承和发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了区级、镇(街道)、社区、网格“四个层面”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的大调解机制,构建起多元调解网络,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并取得实质成效。
以往群众在发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后,不愿意进行法律诉讼,导致事故赔偿调解数量多、难度大。
乌达区委政法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走访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协调交警、司法局、法院等单位,成立了乌达区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无缝对接,既减少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又化解了交通事故矛盾,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理效率。
乌达区域社会治理中心还选取经验丰富、业务扎实、公道正派的专业人才组成专家库,以专家“坐诊”的方式助力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区域社会治理中心还通过整合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力量,以“唠家常”“谈谈心”“伸援手”等方式,做到维护群众权益、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为进一步知民情解民忧,乌达区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三级民情民意工作室,镇(街道)每月轮流收集需要区级层面解决的疑难民生类问题。通过多部门联动,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三级民情民意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召开民情民意例会96次,收集民情民意264件,协调处置264件,处置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