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

  □本报记者  皇甫秀玲

  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石人湾旅游景区游览,那里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展出的丰富多彩的实物和标本,让游客领略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能了解大自然的万千姿态。

  来新城区脑包村游玩,赏江南水乡风情画卷、逛文化大院,里面的民俗馆、村史馆、成果馆,能让你看到脑包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了解脑包人建设美好家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到回民区走走,那里的“七彩段家窑”、莫尼山非遗小镇,着实夺人眼目,成为市民和游客参观游玩、休闲度假的打卡点。

  再去和林县盛乐镇台基营村转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一幅幅“传承好家训、培养好家风”的宣传画,让整个村充满了精气神。

  类似的文化场景在呼和浩特市其他旗县区建设的新农村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实施乡村振兴建设中,始终将文化建设贯穿于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乡村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同时,不断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各旗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全覆盖,2019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

  目前,各乡镇村纷纷建起了文化站、文化大院和文化室,努力挖掘传统乡土文化入场进站入室,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忘不掉历史”。广大村民农闲时去文化站(室)学知识技能、休闲娱乐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

  另外,全市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经过深入偏远、贫困乡村送文化下乡、送戏送电影,图书流动服务等特色文化活动不间断地开展,以及每年坚持实施的“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消夏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活动”“百姓文化大讲堂”等文化惠民工程,让村民们在家门口饱享丰富的文化饕餮盛宴,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要闻
   第10版:要闻
   第11版:科技
   第12版:乡村振兴
内蒙古对98家后备上市企业进行评选入库
自治区宣讲团在司法厅生态环境厅宣讲
两家单位入选全国五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草原书屋里农牧民学习忙
敕勒川乳业开发区37个在建项目稳步推进
磴口县上门为老年人接种疫苗
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引路人
生活秩序有序恢复
继承遗志 踔厉奋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
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