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西县

不负农时不负春 田间地头劳作忙

  □本报记者  王塔娜  实习生  李晓军

  春回大地,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的设施暖棚里硕果盈枝,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哼唱着快乐的曲调,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徐徐展开。

  2017年,沐浴着易地搬迁的春风,兰国利一家来到产业园集中安置区,连着种了5年的“红柿子”,让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正赶上棚里倒茬,兰国利忙活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管咋样倒茬,春夏季还是得种头茬柿子!而且现在有合作社和园区管委会,大家伙一商量也不愁农资,秧苗、化肥就都一起了,省心省力还不愁卖,这不家家都是好日子吗!”兰国利坚定地说。

  在十二吐乡像兰国利这样不愁“农资”、不愁“销路”的种植户就有568家。

  春耕备耕是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同样忙碌、同样幸福的还有巴吉沟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王志民。只见王志民左手拿手机、右手摁着计算机,正与种子、农膜、滴灌带等农资生产厂家及经销商“火热”沟通,争取低于市场同类价格,保证质量并配送至农民家中。

  十二吐乡政府副乡长朱良骥介绍:“为全面做好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十二吐乡充分发挥‘三变改革’‘三位一体’‘五化引领’优势,统一采购化肥70吨,地膜350余捆,滴灌带1500延长米。同时,整合农机手5名、农机具9台(套),为3万亩农田统一开展耕、种、防、收全过程服务,预计可为农牧民节支10万元以上,发展的红利再次惠及了全乡。”

  一垄垄油绿茂盛的草莓秧苗长势喜人,一颗颗粒大饱满的草莓,泛着让人垂涎欲滴的光泽。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务工,增加了群众收入,让群众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我能在这里打工,一年有2万多的收入,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这里离家又近,家里的事情也不耽误,很满意。”正忙着包装草莓的村民刘晓乐说。

  据了解,十二吐乡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聚焦“一村一品”发展定位,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力促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发展增效。2023年,新引进企业2家、计划实施项目22个,预计带动就业达到178人,人均年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力争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乌海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公益广告
奏响招才引智“春之曲”
不负农时不负春 田间地头劳作忙
【集市】
羊数减了 收入增了
水泉村的羊肚菌 抢“鲜”上市了
村里老党员办起了民俗文化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