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之际,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里,记者看到一袋袋小麦种子被分区种植。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杨蕾和他的团队正忙着记载播种情况、观察小麦萌动以及发芽情况……
“这里种的是经过南繁加代的小麦材料。每年9月底到10月初,我们都会开展小麦南繁工作,选育优质小麦品种。今年,我们在云南省种植了1万多行小麦加代材料,春节期间小麦进入收获期。再经过筛选、晾晒等程序,在2月中旬脱粒后打包邮寄回内蒙古。”杨蕾说。
一粒种子,千里迢迢南北“奔波”是为了什么?
“一个品种的育成如同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南繁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杨蕾生动地解释道,“我们在本地小麦收获后,利用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势条件,再种植一季小麦。一年两季开展河套硬质小麦品种选育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河套硬质小麦品种选育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育成品种的适应性、稳定性。”
河套灌区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河套小麦不仅种植面积大,还是全国乃至世界优质小麦的代名词。它的籽粒商品性好、蛋白质品质好、淀粉品质突出、麦香味浓郁、食品安全度高,被誉为“五项全能冠军”。
但是,由于40多年来种植单一的小麦品种,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退化,不利于当前品质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杨蕾介绍说,开展河套硬质小麦品种选育工作,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对于丰富产区的品质类型和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出好粮得有好种。聊起巴彦淖尔市小麦的高产良种,杨蕾如数家珍:“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团队选育的这几个小麦品种特别对河套土地的脾气。你看这‘巴麦13号’,是我们选育出的新一代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以其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抗病强等特点,得到了广大种植户和企业的认可。”
杨蕾和团队从2006年开始选育“巴麦13号”。小麦产量、抗倒、抗病、高矮等情况,要一株一株去观察。上百个环节、成千上万组数据,要一项一项做记录。他们最终从700多个组合的2万多个小麦后代材料中,试验选育出“巴麦13号”。
一粒良种,藏着增收的“基因”。2020年,“巴麦13号”通过国家审定。目前,“巴麦13号”推广势头良好,把河套地区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平均单产,从八九百斤提升到了一千斤以上,效益显著。
“在一代一代育种人的努力下,更多样、更高产、更优质的品种将不断地被选育出来,为河套小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品种支持。”杨蕾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