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泉县

把“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曾令刚

  一叶一草,一勾一挑,巧手娴熟编织……兴安盟突泉县学田乡金星村会议室的桌子上摆满了拉菲草编织的工艺品。近日,随着“石榴花开·共享课堂”——突泉县“织女计划”首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开班。60余名喜爱手工的“织女”齐聚,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指尖课堂”。

  “这些手工钩织品外贸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简单易学,学成后在家就可以接订单。我们免费提供材料,验收合格的成品按件回收付费,单件手工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兴安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的李冬梅是本次培训班的特邀教师。

  课堂上,李冬梅详细讲解着钩织包的钩织要点、尺寸大小、走针技巧、接绳方法等。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学员们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根据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现场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学田乡西沟村村民李保华是钩织“零”基础学员,以前甚至连毛衣都没织过,如今却喜欢上了钩织。“做手工钩织不仅能多一份收入,还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李保华说。

  近年来,突泉县通过免费组织培训,教授一门手艺;搭建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路;提供延伸服务,开展后续帮扶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学到一技之长,实现就业,从而稳定增收。

  “大娘,这是上个月工资,您收好了。”“闺女,明天我去找你学习钩坐垫……”今年73岁的杨玉清是东杜尔基镇加拉嘎村的村民,每逢月初,教她钩织的“闺女”王敏都会准时到家里送工资。“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挣钱!”杨玉清高兴得合不拢嘴。

  2022年底,杨玉清加入加拉嘎村妇女钩织品社区,每月足不出户就有1000元的收入。“我们提供线和钩针等用品,为大家计件发工资。”王敏是加拉嘎村妇女钩织社区负责人。今年以来,加拉嘎村妇女手工钩织被列为东杜尔基镇庭院经济重点发展项目之一,村子里及周边村屯的妇女纷纷加入手工钩织队伍,想在农忙之余增加收入。

  “目前,社区成熟钩织‘织女’有6人,处于学习阶段的‘织女’有17人,所有的钩织品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只要一上架瞬间就被抢购一空。”王敏笑着说道。

  今年初以来,东杜尔基镇大力推动妇女钩织品产业发展。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注册商标,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还计划在旅游景区明星田园综合体设立产品展示台,将钩织作品作为旅游文创纪念品售卖。

  近年来,突泉县充分发挥非遗、民俗资源富集优势,鼓励乡村手艺人、非遗传承人带动农牧民开展手工艺创作,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凤华,凭着对草编传统技艺的热爱,“点草成金”。在她的带领下,当地农牧民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

  “这样的笤帚一天能编10个左右,活儿也不累,原材料是自己的,收益还不错。”走进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巧手工艺坊,李凤华正忙着制作草编笤帚,她编制的笤帚图案新颖且样式洋气。

  如何让传统的草编技艺与时俱进,是李凤华近几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她不断探索研究新的草编制品,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对产品进行特别加工。

  “让年轻人接受并认可这一传统技艺,提升和挖掘草编的文化价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李凤华说,只要敢于突破、挖掘内在的文化价值,从造型、图案、色彩上打破传统固定形象,老物件也能够焕发新生机。

  为了打开销路,李凤华的儿子王振强还开了网店,通过电商销售草编制品。现在他的网店里有10余种笤帚产品,年收入达18万元。

  随着草编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李凤华觉得非遗传承不能“单打独斗”。从2015年起,她组织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学习草编制作。截至目前,全镇已有40余名村民跟着李凤华从事草编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下一步,我们突泉县妇联将围绕‘人才强县’建功立业,开展女性‘双创’培训,选树‘最美巾帼奋斗者’,同时推广实施农村妇女手工赋能项目‘织女计划’,推动农村留守、残疾妇女实现居家就业。”突泉县妇联主席李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旗县融媒
把“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
“帮办代办” 便民 服务向基层延伸
【集市】
“牧民学校”空中课堂开讲了
“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为农减负增收
暖邻“凳凳会” 有事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