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风逐日奋楫行

在兴安盟境内,一排排白色风车如长龙矩阵,与蓝天绿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航拍下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基地 。该光伏发电基地年发绿电可达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8万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可达165万吨,在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治理6万亩库布其沙漠。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近日,华能上都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境内,是全国首个“风火打捆”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张达 摄
在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矿用车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部件装配。该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的双能源动力矿车NTE330、NH35混合动力矿用车和TR50E纯电动矿用车,推动矿用车动力多元化。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工作人员在中环产业园晶体五期工厂生产车间检查设备。中环产业园从2009年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0亿元,围绕硅材料布局光伏新能源产业与半导体材料产业。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在包头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叶片生产厂内,工人们正在生产制作风力发电叶片。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在国能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组装大型风电机组。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内,美锦国鸿氢能科技公司的机器人正在堆叠作业。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工人在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该公司生产的光伏发电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领域。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本报记者  白雪

  仲夏时节,万物竞秀,北疆大地动能澎湃。

  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紧推进。

  锡林郭勒草原上,一座座巨大的风车挥动着白色的风机叶片,将风能转变成电能传送上网。

  相隔千里,不同地域,谱写着同样的奋进图谱——“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内蒙古发展新能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内蒙古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22年以来,在“沙戈荒”地区规划了超过9000万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风光制氢一体化等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

  在加快加大新能源开发的同时,全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4个基地为基础,以风光氢储4条产业链为重点,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目前已基本实现新能源全产业链贯通,已形成风电装备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1000万千瓦,制氢设备年产能50台套,储能设备生产能力可满足13万千瓦时装机需求。

  2022年,全区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倍以上,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批复实施约1亿千瓦,建设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发电1300多亿度,超过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全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投资620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3倍。

  驭“风”而上,逐“光”而行,“氢”装上阵,“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协同推进,内蒙古“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发展,快马加鞭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推进新能源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互促发展,把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运维服务、市场营销等关联配套产业都做起来,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逐“绿”前行,向“新”进发,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追风逐日奋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