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

金融作帆 内蒙古新能源之舟乘风破浪

论坛吸引全国氢能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共话内蒙古氢能发展未来。
启动仪式现场。郭成 摄
企业工作人员在现场介绍产品。郭成 摄
圆桌论坛上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为内蒙古氢能发展建言献策。
参会人员认真聆听。郭成 摄
产品展示。郭成 摄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办公楼。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工作人员深入新能源企业了解实际需求,支持能源基地建设。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紧密围绕自治区“两个基地”建设要求,以绿色金融为突破口,聚焦地区优质风电、光电等新能源领域项目,多渠道、全方位为自治区能源转型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郭伟伟   刘其鑫

  内蒙古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在这片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山川、河流、湖泊、沙漠、草原……风景这边独好。内蒙古的精彩与丰富还远不止这些,如今的内蒙古焕发新生机,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北疆大地动能澎湃。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近年来,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融入自治区改革发展大局,找准自身定位,以金融助力产业兴旺,赋能经济发展。如今新能源已成为自治区能源供给体系的新亮点新名片,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光明,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深入推进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让内蒙古“颜值”与“产值”比翼齐飞。

  共赴“氢”盛会  共话“氢”事业  共谋“氢”未来

  氢能产业迎势而上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包头市政府主办,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等单位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令人瞩目。这次以“氢动内蒙古  氢启新未来”为主题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将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至C位。

  此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提升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抢抓氢能产业发展关键机遇期,在祖国北方打造一个氢能投资新蓝海、产业发展新高地。

  氢能来源丰富,具有绿色、低碳等天然优势,应用场景广泛,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展现代能源产业的重要能源之一。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能源是主战场,氢能,特别是绿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全国清洁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2年,自治区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动煤电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促进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并进一步明确“两超过”“两率先”的目标。按照“十四五”规划,内蒙古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1.35亿千瓦。

  自治区能源局公布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发力氢能产业,在政策支持力度、筑牢产业基础及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批复实施了30多个绿电制氢项目,聚集了70多家国内外优秀的氢能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内蒙古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蓄了磅礴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具备较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即“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所谓“头顶有风光”是指内蒙古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地区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发电量、外送电量、并网风电发电设备装机容量、风电发电量、风电上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6项指标位居全国各省第一。所谓“脚下有煤炭”是指内蒙古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和庞大的火电机组,内蒙古煤炭保有资源储量6588.86亿吨,煤炭产量达到12.1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外送煤炭7.2亿吨,占全国跨省外送煤炭的1/3,煤炭储量及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燃煤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0471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为下一步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接入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所谓“手中有电网”是指内蒙古拥有相对独立的蒙西电网,为新能源的接入和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会。同时,内蒙古离负荷中心——京津冀、长三角比较近,区位和成本优势明显。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清洁能源在建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规模超1.6亿千瓦,约占全国1/3,新能源投资热度持续升温。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加之政府争先作为,让内蒙古成为新能源投资的热土。论坛邀请的各界嘉宾共策氢能产业发展新动能,共研氢能产业发展新模式,共享氢能产业发展新实践,同时为内蒙古氢能发展现状给予肯定和赞许。

  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指出:“内蒙古优质的风光资源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沃土,越来越多的投资在这里落地,证明氢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后,政府更多优惠的政策会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飞速发展,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我国发展氢能源产业潜力空间巨大,在很多地区具备很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有些技术还没有实现突破,怎么样实现技术突破,这就需要金融力量来予以支持。”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这样说。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实现推广以及想达到规模化运作,需要包括资本市场的资金、创投资金、债券资金到信贷资金,以及保险产品等全方位的金融体系支持,未来可能在全球竞争格局取得相应的优势。“内蒙古发展氢能产业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氢能产业未来可期!”陈卫东表示。

  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氢能办总监陈笠介绍:“内蒙古绿氢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是未来我国氢能转型以及在零碳、降碳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也是最有可能在中国‘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上提供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并且能实现路径的地区,非常看好内蒙古的绿氢产业。”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力、燃气等生产供应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该集团作为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在“双碳”战略指引下,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按照“三纵三横”战略,打通氢能发展的“制—储—运—加—用”关键环节。该集团所属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氢能产业布局始于2019年,氢能产业围绕“三纵三横”战略发展,第一“横”是上海,第二“横”是长三角地区,第三“横”是长三角以外的省外地区,结合这些地区的优势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共同打造一个绿电、绿氢以及下游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能源场景。

  氢通(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通)是一家以氢产业链核心技术创新为主的科技型公司,始终致力于氢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材料研发及为客户提供“垂直整合”解决方案。目前,该公司已携手多位院士组建“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打通制氢及氢燃料电池在交通工具、储能等场景的应用技术瓶颈,推动氢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补全,促进氢能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该公司董事长、CEO任亚辉表示:“内蒙古落地的氢能项目已经走在我国前沿。2022年,氢通分别与呼伦贝尔市政府、包头市九原区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中。对于内蒙古发展绿色能源,尤其是氢能非常有信心。内蒙古有资源和产业优势,氢通在项目落地后,利用企业配套产业链来完善整个产业链。目前,我们与政府合作顺畅,内蒙古有优质的营商环境,从自治区政府到各个盟市,都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未来在政策的加持下,产业链会更快完善。”

  内蒙古中浩燃气有限公司是曾经的包钢煤气公司,在包头有着40余年管道煤气运营经验,也是西部地区第一家经营管道燃气的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按照“立足市场、内外并举、专注燃气、上下延伸”的发展战略,实现上游资源长输、中游燃气拓展市场、下游燃气开发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障城市燃气安全稳定供应,打造全国一流的清洁能源企业。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小军表示:“目前,天然气掺氢试点项目在白云鄂博进行,预计2025年正式进入管道。氢,燃烧充分、无毒无害。一直以来,我国天然气大量靠进口,价格浮动较大,其次碳排放量是吸收的两倍,氢能的使用能帮助我们达到‘双碳’目标,又能让氢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全力打造“北疆绿氢城”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面向未来,内蒙古把新能源的更多发展空间留给氢能。

  论坛指出:发展绿氢产业,内蒙古有丰富的绿电资源。全区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占全国一半以上,太阳能94亿千瓦、约占全国1/5。除了已开发、拟开发之外,具备规模化开发的新能源资源高达10亿千瓦。与大部分省份不同,内蒙古大规模开发新能源,关键制约因素不在于资源量,而在于消纳能力,在于新增负荷。大规模绿电制绿氢,形成二次能源,可以变储电为储氢,正好可以拓宽新能源消纳场景。据专家估算,在内蒙古,以一年为单位,25万千瓦新能源可生产1万吨绿氢,如果全区10亿千瓦的新能源资源全部用来制氢,每年就可以生产4000万吨绿氢,远超全国现有3300万吨的氢气产能。

  发展绿氢产业,内蒙古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内蒙古传统煤炭、冶金、工业等领域可为氢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每年需要煤制氢(灰氢)超过700万吨,如果全部用绿氢替代,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5亿吨。我区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矿山机械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可以逐步用氢燃料电池车替代。包头大力发展绿氢制甲醇、绿氨、高端煤油、汽油等,在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之外,开辟全新的绿色化工应用新场景,推动新技术向下游延伸。包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实施“绿氢进京”战略,为首都和周边省市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目前,中石化“西氢东送”项目,即乌兰察布至北京输氢管道工程已经纳入国家规划。自治区内部也正在规划设计以鄂呼包乌为核心,横贯东西、面向华北和西北的输氢管网,输氢设计能力超过600万吨/年,系统性提高输氢的安全性,降低输氢成本。

  发展绿氢产业,内蒙古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区已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完备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政策。在风光制氢项目方面,包头明确提出,离网制氢的优先、技术先进的优先、下游有消纳场景的优先、前期准备充分的优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受理申请,随报随批。

  2023年,是内蒙古绿氢发展元年,正式提出打造“北疆绿氢城”。目前,全区已批复实施风光一体化制氢项目31个,绿氢规模54万吨、占比超过全国的50%。万吨级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在全国率先产出第一方绿氢。在氢能装备制造方面,已引进20个项目,2项已经投产,形成了150台套制氢电解槽和300吨储输氢管材的生产能力,为发展绿氢产业奠定了基础。

  到2025年,内蒙古计划初步塑造垂直一体化的氢能产业生态,涉及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同时,建立全国重要的绿色氢能生产输出基地、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和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加速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聚集地。

  活动期间,由唐叔贤院士、包头市政府、明阳集团、内蒙古中浩燃气有限公司、内蒙古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参与的“包头·绿氢混合研究及试点项目”启动。与会专家还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与路径”为主题举行了圆桌论坛。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企业供需对接会,进一步推进氢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追风逐日”再提速  “绿色”动力劲正足

  “责无旁贷” 提升“含绿量”赢取“含金量”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金融机构责无旁贷。中国银行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金融创新,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贡献力量。中国银行持续提升绿色治理水平,以“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为战略统领,持续完善“1+1+N”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2年,中国银行发布20余个配套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制定或修订氢能、风力发电、抽水蓄能、林业等近10个绿色相关行业授信政策,从客户与项目准入标准、相关风险识别与防范、信贷管理策略等方面为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提供细化指导。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万亿元,协助客户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877亿元,承销4539亿元,在银行间市场排名第一,牵头支持了全球最大、国内首个万吨级的光伏制绿氢项目——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工程项目,绿氢设计产能达2万吨/年。

  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更加丰富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意义重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氢国和消费国,氢能具有产业链条长、投资回报期长的“双长”特点,融资需求规模大、种类多,金融支持不可或缺。为进一步以金融力量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丰富融资渠道,针对氢能生产、消费不同环节提供多样化信贷产品,并通过做强做优氢能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服务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在支持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入更多国际资本,为氢能企业创造友好的全球融资环境,支持氢能产业全球化发展;提供风控支持,加强政府、银行、保险、融资租赁等各机构间合作,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助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历来是我国能源保供的“压舱石”。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下,内蒙古进一步成为新能源领域投资兴业的热土,具备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高地的“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银行将进一步深化与自治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友好合作,为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金融活水”

  润泽新能源产业沃土

  “双碳”目标下,我国正经历一场能源革命,新能源正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能源领域的新主角。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成为新能源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眼下,内蒙古的酷暑已消退,但是投资热却“高温不退”。无垠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架设起来,串成排、连成片,在光照下泛着粼粼波光,犹如漫漫黄沙上长出一片蓝色的海洋。广袤草原之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巍然林立,近百米长的叶片呼啸转动,构成草原上甚为壮观的景象。

  穿梭在内蒙古大地,很多人会被这样的“风光”大场面所震撼。全国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全球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国内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从投资几十亿元到近千亿元,内蒙古正不断刷新新能源开发规模。其中,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4个总规模48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等五大发电集团争相前来投资开发。一大批国家级、世界级能源项目落地之时,内蒙古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齐头并进。

  对于这样的发展机遇,始终心怀“金融报国”初心的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将不遗余力助力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内蒙古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金融力量。近年来,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落实落细总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监管单位工作要求,树牢“金融报国”理念,践行“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国有大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聚焦光伏、风电、电池、储能、新能源车等,针对新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场景的金融需求进行定制化匹配、设计和服务,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绿色金融需求。在新能源制造行业发展方面,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授信余额超过23亿元,重点支持了双良硅材料(包头)、弘元新材料(包头)、包头美科硅能源、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等企业。同时,新能源制造行业发展紧跟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布局,已与苏州阿特斯集团、江苏协鑫集团、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宁波东方日升、无锡上机数控等投资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行力量”

  赋能企业跑出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114%,拉动全部投资增速24.8个百分点,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初秋时节,行走于鄂尔多斯市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一批重大项目再次迎来新进展、新收获,建设进度不断刷新,建设者们施工热情愈加昂扬,一片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其中,更为吸引眼球的是位于库布其沙漠深处的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工地,沙漠中的建设者不畏酷热,干劲十足,这忙碌的背后是金融力量最强有力的支持。该项目于去年底由三峡集团联合内蒙古能源集团建设,是一处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中国银行率先为项目全额批复授信额度。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行进,来到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黄河“几字弯”南岸的杭锦旗,这里同样资源富集,新能源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杭锦旗的大基地项目为负责外送基地配套煤电、煤矿、新能源、储能项目及生态产业的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投融资及新技术研发应用,实现“煤电风光储”一体化运营,到2025年,将在鄂尔多斯南部沙漠建成集约发展、科技引领、多能互补、国际领先的大型综合能源外送基地。在祖国广袤的沙漠戈壁,热火朝天的新能源建设领域总能找到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的身影。

  目前,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将围绕自治区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一是大力支持大型风光新能源项目建设,用好人民银行两项工具专项再贷款政策,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信贷投放。二是积极介入电力外送通道和储能项目,支持蒙西至京津冀、库布其至国家中东部、乌兰布和至华北、贺兰山至国家中东部等高比例“新能源输电”通道项目以及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电力外送通道项目,积极参与赤峰、乌海、巴彦淖尔、包头等自治区规划建设的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项目。三是精准服务煤电保供和低碳转型项目。四是全力争揽新能源稳链固链强链项目。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将紧密围绕自治区十六条优势特色产业链,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计划,借助自治区新能源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重点突破先进光伏新材料及下游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追“风”逐“日”,向“绿”而行。新时代新征程上,承载百年中行的辉煌历史,根植于内蒙古富饶土壤的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将依旧保持初心,始终把服务国家、自治区和广大客户作为坚定使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9版:北疆文旅
   第10版:通辽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收藏
金融作帆 内蒙古新能源之舟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