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中华典籍 汲取文化力量

  □郑学富

  盛名方书之祖 《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翻刻《伤寒论》因逼真宋本原貌,被称为宋本《伤寒论》(宋原刻本已亡佚),现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该书上下两函,共10卷。上函赵开美《刻仲景全书序》,栏线外有“中央卫生研究院图书馆藏”“津沽张氏藏善本医书”方型朱印,右下角栏内有“柏心堂”“志刚藏书”“郭元极印”三枚小型朱章。这些收藏印章表明该书流传有序。卷四末页刻有“世让堂翻刻宋版赵氏家藏印”12字,卷五至卷十刻有“世让堂翻宋版”6字。“世让堂”是苏州木版刻工赵应其家的堂号。据悉此本世上仅存5部,皆为国宝。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后世许多版本均以此本为依据。

  《伤寒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病症。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可做到精准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

  《伤寒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由于当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张仲景逝世不久,原书便散失不全。后来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先后发现了这本书的断简残章,于是全力搜集流落民间的各种抄本,加以整理校订,北宋时期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刊印发行。除重复的药方外,2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江苏常熟富商赵开美研习医术,出资行刻《仲景全书》,初收录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3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0卷,宋云公《伤寒类证》3卷。后友人赠送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10卷,方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已经远非原文,于是又翻刻宋版《伤寒论》,将此四部合订为《仲景全书》,并将翻刻宋版《伤寒论》置于全书之首。

  凝结农学成就 《二如亭群芳谱》

  □穆秀珍

  《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是明代人王象晋编撰的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全书30卷,约40万字,初刻于明天启元年(1621),后有多种刻本流传。全书以植物为主要载述对象,内容涉及植物养育、农业生产、食品制用、医药治疗、养生保健、园艺审美、天文气象、历史文献、人文文学等领域,是一部内容包罗万象,涵盖自然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式博物学类书。

  王象晋,山东桓台(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御史等职。王象晋一生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心有所感即随时记录,纂辑成书,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套中国历史上植物学巨著《二如亭群芳谱》。书名中的“二如亭”,是王象晋所辟涉趣园中所建亭之名,是其读书著述的地方。“二如”取意于孔子“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之言。

  《群芳谱》记载植物达4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达200多种,对一些重要花卉植物还收集到很多品种名称,如牡丹的收集品种就达185个。书中对各种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产地、功用及种植管护、采摘制用、贮存运输等进行详细介绍和描述。分元、亨、利、贞四部,分装于四函之中。元部有天谱3卷、岁谱4卷。亨部有谷谱全1卷、疏谱2卷、果谱4卷。利部有茶竹谱全1卷、桑麻葛棉谱全1卷、药谱3卷、木谱2卷。贞部有花谱4卷、卉谱2卷、鹤鱼谱全1卷。书中还收录了大量涉及植物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上至上古歌谣,下至王象晋本人及其亲友诗文。

  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珍藏的《二如亭群芳谱》,一套4函,每函7册。封面书名题签为正楷体“二如亭群芳谱”,扉页刻印“二如亭群芳谱”两行大字,扉页后依次有陈继儒、朱国盛、毛凤苞、张溥所作的序,以及王象晋写的《谱序》。书后有王象晋撰写的“天启辛酉(1621年)花朝好生居士再题于涉趣园群芳谱”跋语。《二如亭群芳谱》凝结着王象晋的农学成就,为研究古代植物和古代植物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珍贵教育遗产 《学记》

  珍贵教育遗产  《学记》

  □雷焕

  《礼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学记》是其中的一篇教育论文。我国历史专家根据已知的典籍考证,《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学记》全文1229字,内容丰富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以《大学》为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哲学基础。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方法,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它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需要教师的善教,也需要学生的善学。在教育教学中,师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学记》也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即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发扬优点,纠正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学记》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战国时期鲁国人。《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代成文法典 《唐律疏议》

  古代成文法典  《唐律疏议》

  □朱海燕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重要的法典。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命裴寂等以《开皇律》为准,撰《武德律》。唐太宗贞观初,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历时十余年对其重加删定,修成《贞观律》。改革后的《贞观律》成为唐律的定本,基本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对后来的《永徽律》及其他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长孙无忌、李勣等人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律令,新撰《永徽律》12卷。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的精神实质和律文逐条逐句进行疏证解释,阐明律条文义,并通过问答形式剖析内涵,说明疑义,撰成《永徽律疏》30卷。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共包括《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12篇。这部法律不仅完整保存了唐律,还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内容,同时记载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社会经济的资料,是研究唐代阶级关系及官制、兵制、田制、赋役制的重要依据,被后世称为“稀世之宝”。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最具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法系”的代表著作。

  中华最美童谣 《声律启蒙》

  □秦延安

  诗词和对联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讲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结构相同。比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不仅有表意、表音功能,更有音韵美。古人从幼时起,便对孩子进行韵律格律教育,一些声律方面的教材也应运而生,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便是其中之一。

  《声律启蒙》按“平水韵”编写。“平水韵”是写律诗用的韵,因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为106个韵部。《声律启蒙》分上下卷,共30篇,以儿童视角创作,包罗万象。全书8270多个字,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众多领域。其中,人名、地名、典故达300多个。

  《声律启蒙》讲究押韵、对偶,每韵三则文字,每则文字十六句、八韵脚,格式相同。不仅有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还有五言七言律句。从短到长,从单字到多字,层层对仗,虚实应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

  车万育(1632年—1705年),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谏官),有才气、有胆识。传世著作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历代君臣交儆录》等,其中尤以《声律启蒙》影响深远,从清代家喻户晓一直流行至今。《声律启蒙》不仅是科举诗赋取士的训练技巧,也是古人教孩子对对子的启蒙读物,通过平仄、对仗、押韵的语句解释世间万物,是中华最美的童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9版:北疆文旅
   第10版:通辽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收藏
打开中华典籍 汲取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