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头市持续打造“道德之城”“志愿之城”“诚信之城”

文明花开 爱上一座城

“喜迎二十大 庆祝丰收节”文化惠民演出暨昆都仑区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现场。
青福镇昌福村党支部书记陈瑞平在昌福村“小马扎议事角”召开协商议事会。
东河村新苑文化大院合唱团文艺汇演。
哈林格尔镇新河村。
7月16日,“玩儿在石拐”首届彩韵青山乡村音乐节暨第二届“欢腾喜桂图”文化旅游季开幕。
小饭堂变成了“议事厅”,老人们在餐桌上谈论村里的大事小情。王学勤 摄
村民卢星正拿着自己的道德积分存折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7月15日,固阳县阳湾村组织群众学习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内容。高永伟 摄
稀土高新区新闻中心举办内蒙古自治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走进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暨高新区“礼赞新时代、喜迎二十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题月活动。
  □蔡冬梅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而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在包头,一个个“最美鹿城人”的平凡善举迸发光芒;一次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情暖人心;一场场专项提升行动助推城市“面子”“里子”双提升;大文明,成就了市民生活的小美好……美丽包头,文脉悠长!

  近年来,包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市民文明素质等各个方面发生明显变化。文明和谐景象遍布城乡街巷,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累累硕果。

  文明力量 蓬勃生长

  无论何时,当你行走于包头这座城市,总会与文明不期而遇。

  在包头,已达到标准化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文明之花在包头璀璨绽放;“党的声音进万家”“习语金句大家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有你有我“双向奔赴”的良好氛围萦绕左右;“雷锋班”“婆婆嘴市民警校”“青山领读者”“红白事移风易俗代东团”等志愿服务项目,为“爱包头 作贡献”实践活动贡献志愿力量。

  昆都仑区  移风易俗落实处 文明新风扑面来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铺张、不攀比、不迷信……近年来,昆都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有效推进“文明之花”全面落地生根,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以“三大工程”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新成效。

  昆都仑区在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大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城乡文明共建、文化为民育民“三大工程”。

  随着昆都仑区移风易俗不断推进,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头雁效应”,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近年来,自治区级文明村南卜尔汉图村办红白喜事近20场,彩礼均没有超过6万,随礼不超300元,一村民家丧事从简到一天办完,用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 

  以“一约四会”为抓手,推动陈规陋俗治理取得新突破。昆都仑区各村结合村情实际,不断完善“一约四会”,做到有组织、有章程、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使移风易俗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近年来,作为包头市移风易俗试点村的甲尔坝村喜事简办了40起,不办15起,丧事已实现简办、不办21起,节省资金约240万元,带动了农牧民移风易俗意识的提升。

  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推动农牧民素质取得新提升。昆都仑区突出农村牧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出实招、抓提升、争一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学习讲堂、“村村响”等平台,广泛开展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5328场,理论政策宣讲活动1000余场,各类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17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农牧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以文化惠民为抓手,推动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取得新红利。着眼于满足广大农牧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昆都仑区常态化组织动员农牧民群众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先后开展“我爱我的村”“网红打卡地”、昆区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

  如今的昆都仑区,乡风净,民风纯,农牧民真正成为移风易俗的主角,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疾步前行。

  青山区  传播文明风尚 共建美好家园

  近年来,青山区不断丰富工作载体,通过“134”工作法破除陈规陋习,助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实。

  “一个方案”,明确具体行动指南。制定《青山区村镇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职责、推进时限、整改清单,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明确“任务书”。确保工作成效。

  “三个结合”,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一是与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以青山区21个村的村民为主体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文明村镇细胞创建活动,让小家庭传递大美德,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二是与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通过党员干部签责任状,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反对铺张浪费,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方面走在前、作表率。三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城、创卫相结合。严格按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文明村镇测评体系要求,将移风易俗工作成效作为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实现常态化整治。

  “四个新”,突出重点确保成效。一是村民文明素养有新提升。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廉洁家庭”评选,设立“移风易俗评分榜”,定期举办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二是乡村文明新风有新气象。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发挥作用,遏制陈规陋习,反对铺张浪费,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节约,树立文明乡风。三是农村村容村貌有新变化。依托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发动村民开展义务劳动,清垃圾、修道路、栽花木、刷墙壁,拆除私搭乱建,美化人居环境。四是文明健康生活有新内涵。通过完善制度、典型示范、活动引领等手段,开展关爱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东河区  移风易俗奏响乡风文明“好声音”

  东河区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树乡风文明工作,深入实施品牌项目建设,推动乡风文明走深走实。

  强化组织领导。制定《东河区开展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十村十创建”品牌项目方案》,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格。东河村组织村里喜爱文艺的村民成立“乡村快板队”,用熟悉的面孔、地道的家乡话,编排了接地气的快板剧,自创《移风易俗树新风》《十唱移风易俗》等作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节目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教育村民;王大汉村大力推进婚丧嫁娶改革,倡导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以红白事操办入手,发挥百姓讲堂教化作用,积极倡导节俭办事、文明理事,通过评选“六好人家”等方式,让讲排场、比阔气等旧风气逐渐失去市场,减轻村民负担,形成文明、节俭操办婚丧事宜的良好社会风尚。

  多形式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结合各村实际,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了尊老爱幼、邻里和谐、讲卫生等各项要求,通过评比让村民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此外,还通过自编自演的舞台剧、三句半、二人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新风的熏陶,实现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强化典型案例的选树。通过“十星家庭”“好媳妇”“好公婆”评选,让文明乡风吹起来。张彩霞家庭等5个家庭获得2023年度“十星家庭”荣誉称号,袁碧霞等10人获得第二届“好公婆”“好儿女”“好邻里”“好媳妇”荣誉称号。今年,东河区《院落门前小快板,“唱”导乡村大文明》《身边好人言传身教,榜样引领文明新风》2个案例入选自治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河东镇荣获全国文明镇,全区49个村有32个荣获市级以上文明村,先后有21个村入选包头市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试点村。

  文明新风 引领风尚

  整洁的村容、淳朴的民风、浓郁的文化气息,走进包头的乡间村落,新时代新农村的样貌尽在眼前,新农村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包头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振兴更好舒展精神之翼,为乡村建设更多注入文明力量。目前,包头市有全国文明村镇15个、自治区文明村镇42个、市级文明村镇278个。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成为包头市乡风文明建设最生动的写照,文明新风劲吹广袤田野。

  九原区  着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实现三个“提档升级”

  近年来,九原区着眼推进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在九原区农村牧区从生根发芽走向开花结果。

  以城区各级文明单位包联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提档升级。抓帮扶共建,持续用好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创新举措,通过以城带乡,推进乡风文明,真正实现全区文明创建向基层拓展,向农村牧区延伸,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共建;抓移风易俗,进一步完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机构,重点遏制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盲目攀比、收礼敛财等陋习。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引领农村志愿服务提档升级。发挥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九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全面覆盖城乡的阵地组织体系优势,加大对农牧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扶持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线下打造多品类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线上搭建起“融媒体+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打破空间壁垒、条块界限,打通服务农村牧区农牧民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促进村容村貌提档升级。着力提升农村牧区群众性创建水平,在九原区区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100%的基础上跨级提档,深化“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规划、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引导农牧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乡风文明中唱主角,在村民自治中做主人,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农牧民素质、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石拐区  推动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

  近年来,石拐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全面开展好移风易俗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在婚丧嫁娶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问题,切实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约四会”树新风。整洁的村容村貌,精美的墙体标语,淳朴的乡风民风,丰富的文化生活……石拐区乡村面貌已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当地通过“一约四会”培育农村新风尚,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取得的成效。为了更好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石拐区从本地区嘎查村最紧迫、最需要改的,最需要大家一起抓的问题入手进行修改完善,让村规民约不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能融进村民心里。设立“红黑榜”公示,执行结果有奖有惩,形成相互督促、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

  同时,因地制宜注重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村村响”、村务公开栏、微信、走访入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引导大家了解新规、遵守新规、倡导新规、践行新规。

  文化阵地传新风,厚养薄葬倡新风。石拐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要阵地,通过围绕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免费义诊、政策宣讲、“送文明、送欢乐”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石拐区开展“道德模范”“十星家庭”“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选活动,让村里的好人、能人上榜,用村民身边的“民”星带动文明新风,用生动的事例传递“草根”正能量,为村民树立看得见、学得来的身边典型,推进移风易俗理念进入千家万户。

  土右旗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以前村民操办红白事都喜欢讲面子、比排场,自从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大家用一个标准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土右旗美岱召镇何家圐圙村党支部书记王保世说,村两委征求村民意见,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相关规定细则。“现在村里大操大办、胡吃海喝等陈规陋习不见了,减轻了人情债和经济负担,乡亲们纷纷拍手叫好。”

  树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土右旗把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工作贯穿于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乡村振兴各个方面,通过组建成立“红白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代东团、小院议事厅,推行文明户评比积分制、清单制等方式,全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细走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我们还在全旗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村居访亲’文明实践活动,通过‘隔三差五眊一眊、挨家挨户访一访、用心用情办一办’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筑同心、聚民心、暖人心、正身心‘四心’任务,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宣传宣讲行动。”土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耿慧玉向笔者介绍。截至目前,各乡镇开展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我先行等各类“村居访亲”文明实践活动136次。

  脸盆、水杯、洗衣粉、电水壶……在苏波盖乡美岱桥村团结文明“积分”超市的货架上,虽算不上琳琅满目,但生活日用品应有尽有。只要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在人居环境、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方面做文明事、有好成果,就能攒积分来兑换这些便民物资。

  勤俭节约、团结邻里、家庭和睦都能得到文明积分,积分越多,拿到的奖品就越多。说起积分制,土右旗苏波盖乡美岱桥村村民无人不晓。“现在乡亲们家家做好事、户户争先进。”土右旗苏波盖乡美岱桥村党支部书记金慧军告诉笔者。

  土右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在农村风俗养成中的带动和推广作用,通过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倡导性示范,对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文明培育 塑形铸魂

  近年来,包头市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让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包头人”“最美家庭”活动,弘扬新时代家庭观,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嫁陋习、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社会风气。

  包头团市委联合民政局、总工会、妇联,切实推动青年婚恋交友工作协同健康发展;青山区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婚姻登记大厅和婚姻主题公园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全市选取30个村(嘎查)打造移风易俗示范村,以固阳县作为县域试点,明确反对大操大办、反对高价彩礼等13项移风易俗主要内容,并要求全部完成“一约四会”建设;2023年,全市50%的村(嘎查)达到示范村标准,计划2024年全市实现90%的村(嘎查)达到示范村标准。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文明的种子扎根心田,乡村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达茂旗  推进移风易俗 厚植文明沃土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达茂旗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定试点、强机制、提举措,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弘扬文明新风,厚植文明沃土。

  试点改革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达茂旗设立了39个移风易俗示范嘎查村,通过婚俗改革、新建公墓、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等一系列治理方式,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新动能,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图景正在达茂大地展开。

  “一约四会” 约出移风易俗新风气。“大爷们,知道啥是一约四会不?就是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在达茂旗西河乡前河村,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今年,西河乡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制度上完善,在宣传中创新,以“一约四会”为抓手,探索建立“小板凳”议事模式,整治农村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团结向善、爱护环境等,使得乡村气象焕然一新。

  “小板凳”议事模式把村民议事会作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渠道,大到政策落实,小到家长里短,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商议,群策群力,逐渐走出了一条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新路子。让“微课堂”在“农家院”里宣讲,让“好经验”在“小板凳”上共享,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小板凳”搬到哪里,工作就在哪里。

  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引领新时尚。今年5月20日,达茂旗诗画草原景区,微风轻拂、绿草如茵、白纱飘动,达茂旗首届“爱上草原 马上结婚”集体婚礼吸引无数游客驻足。8对新人手挽手、肩并肩,沉浸在幸福之中。“今天的婚礼,简单、自然、环保,场地很美,富有创意,值得一生回味。”新郎贾镇宇握着爱人的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达茂旗将移风易俗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倡导婚俗新风、丧事简办、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典型选树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引导农牧民群众革除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固阳县  村规民约定“标尺” 移风易俗倡文明

  走进固阳县怀朔镇兴圣公村,村内房屋错落有致,村貌整洁清新。处处展现着推行村规民约带来的可喜变化。

  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遏制农村大操大办宴席、虚荣攀比、餐饮浪费等陋习,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新风,固阳县创新“听”“说”“看”“评”“领”移风易俗五大抓手,推进移风易俗,实现了“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的转变。创建文明实践超市也成为固阳县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目前全县73个行政村“道德积分银行”全覆盖,依托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用道德“小积分”撬动文明“大杠杆”。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来,固阳县73个行政村根据各村村情将移风易俗规定纳入村规民约。“固阳方言版”村规民约在固阳县各镇、村可谓家喻户晓。短短10条300多字,却涵盖了移风易俗、邻里互助、环境卫生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各镇村结合村情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新内容,彰显“一村一特点”。

  与此同时,固阳县按照村规民约规定组建“移风易俗代东队”,出台操办婚丧事宜具体原则,规定了桌数、礼金数、每桌饭菜数量等,组织群众开展“红白事宴账,大家一起算”活动,推动形成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局面。

  目前,固阳县先后推出自治区级道德模范2人,市级道德模范19人,中国好人3人,内蒙古好人10人,包头好人8人。

  稀土高新区 多措并举 推动移风易俗之风吹进百姓家

  提倡移风易俗、摈除陈规陋习,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稀土高新区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点带面、突出示范引领,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扎实推动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营造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

  “小板凳”上话文明,家门口迎来新风尚。今年8月以来,稀土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同稀土高新区理论志愿服务队、万水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稀土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分别在小召湾村、万泉佳苑社区、上沃土壕村开展“小板凳”上话文明移风易俗系列主题宣讲。

  “乡里乡亲”唱文明,一群人唱出新气象。近年来,稀土高新区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文化作品创作,聘请专业团队创作二人台《彩礼》在“我们的节日”专场活动巡回展演;推送和创作基层群众自主创作表演唱《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参加“包头市首届‘文化大院擂台赛’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文化文艺展演”获优秀奖,并在万水泉镇所辖村巡演,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递移风易俗新风尚,讲好移风易俗新故事。

  “大小事”上显文明,干部带头打个样。为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移风易俗广见成效,各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四议两公开”,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逐步实现了红白喜事“三统一”标准。村“两委”发挥基层自治作用,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结合民意制定村规民约,签订承诺书,实施“红白喜事”简办,其他酒宴一律不办的制度,尽量减少群众负担,稳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

  “马拉轿”上看文明,“老顽童”创作新曲调。“有请东家来迎亲,一路送风带红花;娶亲送亲快下车,今儿给新郎娶老婆……”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村民王登云自发研创以“马拉轿”代替豪车成排的迎亲嫁娶新模式,传承当地传统风俗,自主创作迎亲嫁娶新曲调。

  王登云设计的“马拉轿”,是全国首创的以“马”配以“传统手抬轿”的迎亲交通工具。在迎亲嫁娶过程中,轿上会配备专门的驭者,按照中国传统婚礼的礼节、习俗,以“串口”的形式,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和婚嫁文化。该创新案例还先后被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婚礼婚俗样板。

  城市文明,既在其表更在其里。包头市持之以恒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组建“少先队员宣讲团”“团员宣讲员”“青年宣讲团”等队伍,打造线上线下“团员讲新时代故事”“少先队员讲新时代故事”宣传宣讲品牌,把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新时代伟大成就有机融入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德育细雨,滋润幼小心田。

  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持续深化“培育时代新人工程”。推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人、内蒙古新时代好少年6人,举办包头市第五届“新时代好少年”暨第十二届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筑牢精神之基,争当时代新人。

  凝聚精神力量、厚植文明沃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包头持续打造“道德之城”“志愿之城”“诚信之城”,以文明实践展现时代风尚,以文明创建构筑和美家园,凝聚向上向善的奋进力量,让包头大地不断焕发文明新气象,澎湃向上新活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包头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包头市持续打造“道德之城”“志愿之城”“诚信之城”~~~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包头
   第08版:论道
文明花开 爱上一座城
包头市:“五抓”工作法推进乡风文明渲染鹿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