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五胡十六国时期 的民族大融合

  □王宗

  五胡十六国,存世285年,这是一个发展与破坏互见的时代,更是一个人口大迁徙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属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好戏,于304年拉开序幕。

  当年,晋惠帝司马衷的弱智举世闻名,大他两岁的皇后贾南凤心狠手辣,分封的8个司马家的藩王各怀鬼胎,于是乎,“八王之乱”敲响了西晋王朝的丧钟。

  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导致人口移动非常频繁。北方少数民族集团——胡人越过万里长城,进入人口骤减的中原地区,在原来的汉人地区居住下来,所谓“五胡”通常指的就是匈奴、羯、鲜卑、氐、羌。

  刘渊,这个时候闪亮登场。他出生于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到中原的南匈奴贵族家庭,这一时期的南匈奴大都活动于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与其他民族杂居。早在刘渊304年另立门户之前,其父刘豹对拗口的匈奴名字做出了改革:尊刘姓,称汉名。当然,同一年称王的还有远在成都的氐族李氏集团。

  刘氏集团的前赵和李氏集团的成汉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将近300年的大变局正式开演了。

  285年里粉墨登场的20多个政权中,从存在的时间和统治的区域看,大部分属于小打小闹,只有苻坚创立的前秦和拓跋家族建立的北魏统一过北方地区。苻坚的做法与拓跋孝文帝惊人地相似:重用汉人,纵深推进民族融合政策。这证实了一句话: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才会引发成功的火花。

  十六国时期的人口移动比“八王之乱”期间更加频繁,迁徙规模更加壮观。出于稳定政权和发展经济等目的,各个政权频繁徙民。据史料记载,16国期间,徙民70多次,徙民人数超过1500万。最喜欢搞官方人口迁徙的政权是后赵,有史料记载的徙民就发生过30多次。

  人口迁徙的结果,“五胡”之民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与汉族相邻而居。

  资深教授、历史学博士葛剑雄指出:“少数民族集团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徙民,结果是让少数民族社会自身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政治制度上的中华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学化、经济形式上的定居农业化和社会组织上的地缘化。”

  当然,影响是相互的。这从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上可见一斑。

  先说穿。北方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服装提供了新的原料。当时,流行用毛毡做头巾、衣带、裤脚,羊毛制品开始在汉族人民的衣着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注出土的墓葬画像和俑,可以发现相对于汉代女性所穿的由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宽松的深衣而言,汉代以后的女性则着短上衣与裙子组成的长裙短衣,皮肤裸露在外的部分较多。另外,男女均穿着像裤子一样胯部分开、便于骑射的胯褶服,即使女性也开始兴起骑马、打马球等活动。

  再说吃。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肉食品,尤其是乳制品的食用大为普及,汉族人也吃乳酪,并视为是能够“养性”的食物,用来招待贵客。

  饮茶之风俗,也开始在南北流行。南北朝时期,南方人王肃在北魏仍然保持饮茶习惯,每次要喝上一斗,洛阳的士子称他为“漏卮”。有一次宴会上,孝文帝问他:“羊肉比鱼羹如何?乳酪比茶水如何?”王肃答曰:“羊者为陆产之最,鱼者为水族之长,各人口味爱好不同而已。只是茶不能作乳酪之奴。”从此,洛阳人把茶称作“酪奴”,每逢聚会,洛阳人也会用茶待客。

  室内家具中最有影响的是胡床的普遍使用。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是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在这以前,汉族人都是两膝着地,或盘腿席地而坐,而有了胡床,就可以垂足而坐了。

  由游牧民族发明的马镫,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普及。马镫的广泛使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即使是普通人,有了马镫,也能方便地上下坐骑,骑乘时也更容易控制。

  马颈圈是游牧族群发明的马匹的挽具,环绕在马的脖子上,压住马的肩部,使马在拉车时能使用胸部和肩部的力量。过去中国的马车是靠马的胸部拉动车辆,欧洲更夸张,是用马脖子拉车的。史料显示,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完整的马颈圈,使马车的载重量大大提高。500年后,马颈圈传入欧洲,被誉为中世纪传入欧洲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刻瓷:瓷器上的“刺绣”艺术
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五胡十六国时期 的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