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哨兵” 以站为家

黄河凌汛期工作人员每天巡防。
无人机勘测。
凿冰放置设备。
查看水位线。
根据实测流量,绘制水位流量关系图。
  □本报记者  王晓博  马骏驰  王彬  摄影报道

  12月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天气渐寒,清晨7点,头道拐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们来到黄河岸边,开启新一天的防凌测报工作。

  负责观测水位的李成龙,踩着冰面小心翼翼地走向水尺。一夜过后,水位观测孔被冰冻住了,他用钢钎把冰凿开,蹲下来仔细观读,确保采集的数据精准无误。他的伙伴李春阳操控着无人机,拍摄记录上下游的冰情和流速等。在站内的蒸发场,称重、计算、记录,李逸非也忙得脚不沾地。

  “早上8点,水情报文必须发出去。现在正是凌汛期,防凌测报必须更快更精准。”已经在站里工作7年的张猛说。

  已经建站71年的头道拐水文站,是黄河中上游水沙变化的主要转折点、控制站、把口站,也是黄河凌汛监测的重要站点。打冰孔、测水深、量冰厚、测流速……这些在艰苦条件下常年驻守的黄河水文“哨兵”们,日复一日测量着母亲河“脉搏”。

  因为任务重、人员少,站上的工作人员将水文站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们站里只有8个人,我4月份来到站里,还没回过家,工作需要我,我就以站为家。”李成龙说。这个“00后”被寒风吹得通红的脸,洋溢着灿烂笑容:“说不想家是假的,但是我还年轻,为工作付出是应该的,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

  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精准监测,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为黄河防汛和治理工作提供了最精准的数据支持,为百姓的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黄河水文“哨兵”们用长年的守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出彩
   第06版:乌海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读图
“蒙电入鲁”
黄河“哨兵” 以站为家
探索防沙治沙新技术
集中整治环境卫生
以赛促用
傲菊迎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