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头

“多元化创收”拓宽农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刘向平  稀土高新区新闻中心  贾婷婷

  望着自家地里悉心经营的蔬菜销售一空,61岁的张世山脸上笑开了花。“去年村里推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我家的菜不仅增了收,品相也特别好,比去年多卖了8000多元。”张世山高兴地说。张世山家住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交界营子村。去年,该村按照“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实施“支部书记领办水肥一体化项目”,在3200亩耕地上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有效促进农作物亩产量增加1500余斤,亩收益增加近800元,还实现了水资源、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可节约水肥投入20%至40%、节省劳动力90%以上。

  昔日长势不好的“贫瘠地”摇身一变成“良田”,不仅让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钱”景,解放的劳动力还可以投身二次就业,为家里带来二次增收。

  鉴于此,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带动、消费帮扶,依托黄河水资源、湿地资源等天然优势,实施党支部领办“星链计划”发展集体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此外,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农家文化体验等文旅资源,以红学、农旅、文创等多元化产业为支撑,有效带动“民宿经济”“研学经济”“露营经济”繁荣发展。

  连月来,该镇已先后对接顶津食品、小尾羊等驻镇规模以上企业,并邀请企业家前来理思路、谋产业、扩就业、促发展。目前,全镇13家规模以上企业、1300余家小微企业已带动10%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村民工资性收入达5万余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理应如此
   第08版:盟市专线
“阿拉善白绒山羊绒” 带着“身份证”出国了
乡村振兴学院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12家科技型企业入选2024年 第一批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榜单
开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冰雪冬令营
甘其毛都口岸跨境电商 出口汽车业务破零
“多元化创收”拓宽农民致富路
家门口的养老 幸福触手可及
首届渔民丰收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