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场景。
陶猪,哈民遗址典型出土文物,长14.8厘米、高9.9厘米、宽9.9厘米。背有龙脊状纹饰和圆孔,出土时内有粟黍等碳化籽粒。陶猪为黑色,工艺精美,形象逼真,是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目前发现的唯一珍品,是哈民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人面口陶壶口径15.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3厘米、高35.5厘米。
  □文/图 王金

  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

  西辽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河的正源,位于辽河上游,也称辽河,指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口至与东辽河汇合处的那一段。历史上,秦以前称辽水,西汉至东晋时称大辽水,南北朝至唐代称辽水。在唐代,西拉木伦河连同西辽河称潢水,也称湟水。辽代称为潢水,又称辽水或大辽水。

  那么,何时称之为西辽河?比较笼统的说法是,现西辽河名称最早出现于清朝末期。松辽委编著的《辽河志》大事记中关于西辽河最早的辞条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赤峰大雨七昼夜,洪水入城,老哈河发生大水,西辽河洪水泛滥。然而,清朝张穆所著《蒙古游牧记》一书科左中旗辞条这样表述:札萨克驻西辽河之北,伊克唐噶里克坡。此书成书年限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民国时期,西辽河虽然在下游汇合点历经变迁,但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西辽河有两大源流:南源老哈河和北源西拉木伦河。松辽委编著的《辽河志》确定老哈河为辽河正源,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光头山。从源头流经赤峰市的宁城县、元宝山区、翁牛特旗以及通辽市奈曼旗,至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口,河流长度426公里。流向总体由西向东,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北源西拉木伦河发源地历史上一直以克什克腾旗高原沙地的黄源为源头,也称之为源水头。1989年,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进行河流基本资料调查时,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将发源于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面子山的萨岭河正式定为西拉木伦河源头。西拉木伦河流经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通辽市开鲁县,流向由西向东,穿越高山峡谷,河道弯曲,水流湍急,后进入科尔沁沙地,至老哈河汇合口,河流长度397公里。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流图村东至通辽市境内汇合后始称西辽河。

  西辽河干流从两河汇合口由西向东,流经通辽市的开鲁县、奈曼旗、科尔沁区、科左中旗,沿途纳教来河、新开河和乌力吉木仁河,至吉林省双辽市出通辽境,流向转为由北向南,约30余公里后又流入通辽市科左后旗境,至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与东辽河汇合。河流长403公里,在通辽市境内长367.7公里。西辽河与东辽河汇合后始称辽河。

  西辽河有大小支流300余条,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1级支流有英金河、教来河、新开河和乌力吉木仁河。大于10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2级至3级支流18条,其中老哈河5条、西拉木伦河10条、新开河2条、教来河1条,大于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有75条。

  西辽河在通辽市境内主要支流有3条:即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的教来河、源自西拉木伦河台河口分流的新开河以及发源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乌力吉木仁河。3条河流均于通辽市科左中旗境内汇入西辽河干流。

  西辽河流域北以松辽流域分水岭为界和嫩江流域接壤,东接东辽河流域,南临辽河干流和大、小凌河,西与滦河流域毗邻,涉及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4省区。内蒙古境内西辽河流域面积12.7万平方公里,占西辽河流域总面积的93%,其中40.8%为平原区、59.2%为山丘区,涉及赤峰市12个旗县、通辽市7个旗县区以及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一小部分,其中赤峰和通辽两个市面积占97.5%。

  西辽河流域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平原过渡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部山区,西南为燕山山区,西北为七老图山,南为努鲁尔虎山,东部与东北平原相连。地貌三面环山,中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类型复杂,有山地、熔岩台地、丘陵、沙地和草原。无数条大小河流和两岸的平缓台地,为人类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西辽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西辽河自然成为中国继黄河、长江之后的第三条母亲河。

  西辽河流域是自然地理概念,西辽河流域的文化概念,已超出地理流域范围,大体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和北部、吉林省西部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不仅仅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台地,在大、小凌河流域的辽西地区和滦河流域的河北东部地区均有不同时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以西辽河命名的西辽河文明,她的文化区域超越了西辽河流域的地理范畴,成为一个边缘模糊的文化区域。那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什么会以西辽河命名?那是因为距今约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约8200年的兴隆洼文化、约7500年的赵宝沟文化、约7000年的富河文化、约6500年的红山文化、约5300年的小河沿文化、约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均集中在西辽河流域。由此,西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地理坐标。所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西辽河命名西辽河文明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结果。

  通辽市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西辽河起点始于通辽市境内,西辽河干流91.24%流经通辽市全境,因此,通辽市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

  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证实,西辽河流域孕育了久远深厚的史前文化。生活在这方水土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上个世纪,在老哈河支流英金河畔,以赤峰红山后遗址命名的红山文化成为西辽河文明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相继在西辽河上游的赤峰市境内发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力地证明西辽河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存在通辽大地多有发现。

  早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西辽河流域辽阔广袤的土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在翁牛特旗乌丹镇新井村上窑自然村西北老虎洞山上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遗址,并在洞口采集3件打制石器,是旧石器遗存,距今约1万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活跃在西辽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已经出现了种植粟黍的原始农业,开始定居,制作陶器、加工石器和玉器,创立早期祭祀礼仪。这些文明元素的积累,成为人类文明的曙光,西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文物遗迹,已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有力佐证。

  小河西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在教来河支流孟克河沿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0余处以素面陶为特征的遗址。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进行发掘,并命名为小河西文化,距今9000年至8200年左右,是目前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与稍后的兴隆洼文化存在一定的文化承继关系。

  兴隆洼文化。1982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和敖汉旗文化馆发现兴隆洼遗址,面积6万多平方米。1983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该遗址进行7次发掘,确定该遗址年代距今8200年至7400年,命名为兴隆洼文化。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赤峰市的松山区、敖汉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发现该时期遗址100多处;在通辽市的开鲁县、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发现兴隆洼遗址11处。兴隆洼文化具有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出现居室墓及独特陶器等特点,是继小河西文化之后分布西辽河及大小凌河流域新石器中期的考古学文化。

  赵宝沟文化。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敖汉旗相继发现赵宝沟遗址和小山遗址,1984年至1986年,先后对这两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后,命名为赵宝沟文化,距今7500年至6500年。赵宝沟文化分布区域广泛,西起西拉木伦河上源,东到教来河流域奈曼附近,北越西拉木伦河林西县地区,南抵辽东湾。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赤峰市境内发现遗址90多处。

  富河文化。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发掘了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现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富河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已发现富河文化遗址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南部与红山文化有所重叠,在乌力吉木仁河流域较为集中。遗址中的卜骨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卜骨。

  红山文化。1906年至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3次进入赤峰境内开展野外调查,首次披露红山文化遗存信息。1930年,梁思永先生对英金河和红山嘴进行考古调查。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1938年,滨田耕作和水也青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在学界产生很大反响。1954年,尹达先生根据梁思永先生建议,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此后,一大批红山文化遗存被调查或发掘。

  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西起河北张家口,东至辽河中游,北达大兴安岭,南抵京滦地区。西辽河流域是红山文化分布中心区,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赤峰地区遗址有730余处、通辽地区有300余处。

  哈民文化。2010年,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西辽河与支流新开河之间的平原上,哈民聚落遗址被发现。2010年至2012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哈民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命名为哈民文化,年代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这是中国考古工作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史前聚落,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在红山文化众多挖掘的遗址中,属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遗迹的典型性、文物丰富的类型和数量,在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哈民遗址的发现,使西辽河核心区的文明史足足提前了1000年,充分证明西辽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小河沿文化。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对敖汉旗小河沿乡南召地遗址发掘后,正式命名为小河沿文化,距今5300年至4500年。小河沿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及乌力吉木仁河流域,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赤峰地区发现遗存80余处。2006年至2008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地处乌力吉木仁河左岸台地的通辽市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为探讨同一时期小河沿文化以及西辽河流域周围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上一系列被考古学界命名的史前文化相继发现,为西辽河早期文明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依据。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出现了两个文化高峰,分别是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前者是中华文明之源,后者是中华文明曙光,到距今4000年至3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时代,西辽河流域已进入高级文明社会。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华文明新曙光》一书中写到:在中华民族形成这个重大问题上,考古学的认识曾经有过偏差,表现为过分夸大中原古文化,而贬低了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则把中华文明史提前1000年,这里可谓“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先生在作题为《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演讲时对西辽河文明最后总结为: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具有自身特点,是旱作农业发生较早的地区,也是史前玉器、龙的信仰、以玉为贵的理念出现较早的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中,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8版:通辽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广告
西辽河与西辽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