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中国牧民》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内蒙古作家对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全新的认识与把控,也标志着报告文学作家在选题上对时代原音的准确把握,是作家文学责任和使命的担当,展现给读者的是文学人在文学审度与创作的荣光和意义。《中国牧民》是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践行,是北疆文化的立体和全景化不可或缺的呈现。
《中国牧民》这部书是以阿巴嘎旗牧民廷·巴特尔为原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亮丽内蒙古)重点图书出版工程项目”,被评选为2024年书香全民阅读“内蒙古好书”。这部书取得这样的支持与肯定,是作品选题定位的成功,是作家时代责任之所在,也是作家深入生活、歌颂时代、塑造先进、表达生活的文学能力的体现。
廷·巴特尔的故事传唱已久。之前,总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信息多呈零散碎片化。《中国牧民》对先进人物的全方位故事图景展现,是立体式的记录与叙述的文学还原。当这个素材被作家以深邃的文学目光所攫获,经过整理、创作成书,符合时代强音,人物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故事具有多维的典型性。
《中国牧民》在表现人物特质和精神层面的美学价值不可小觑。《中国牧民》这部书由蒙古族作家布仁巴雅尔和杨楣(赵艳)合著。这部书的创作精益求精,所有外在的艺的表现,都是内在文化的外逸。没有足够的文化支撑,就不会有文学作品高妙的艺术呈现。
《中国牧民》这部书的书名气势恢宏,展现了内蒙古苍远辽阔的草原壮景与情怀,不小气、不拘泥,宏阔的人文景象在读者第一眼遇见时,便提振了阅读渴望,读起来亲切可感。它以文学的样式,梳理记录了廷·巴特尔这个有点“傻气”的蒙古族汉子,书写了以廷·巴特尔为代表的一群人在北疆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的精神。《中国牧民》是一部高站位、宽叙事、深思考的作品,聚焦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是对相关主题人物叙事的集成和再现。作家采取的叙事方式,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向读者展示了北疆大地上一代代牧民,特别是新一代牧民丰盈的精神世界。
作家长时间跟踪关注《中国牧民》一书的人物主角廷·巴特尔的先进事迹,多次深入廷·巴特尔家庭牧场,反复进行实地体验、调研,采访事迹主人公的同时,还先后采访了养牛大户、职业牧民、扶贫户、返乡创业大学生,作家熟练的文学行走,让广大读者在作品中读到了主人公廷·巴特尔勤劳的品质、坚韧的品格、高贵的品德,在他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信仰的光火。
《中国牧民》从一个嘎查、一个典型人物入手,但不局限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嘎查,而是把文学脚本中人物的典型性所衍射的哲学视野、历史视野、民俗视野放大,从一个更高的俯角上,书写走向共同富裕的草原生活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作家做到叙事对象化、文本精细化,立足重大选题,用双脚去采访和调研,用心去聆听和思考,用笔墨书写好作品,对素材进行设计梳理,构建出一部有价值、有意义的书写,彰显出作品人本美学的深意。
《中国牧民》的成功,不仅在于作家潜心文学耕耘,更在于主人公对选择的不馁与坚持。
因父母遭受打击,廷·巴特尔错过参军的机会,他毅然选择上山下乡,在那片荒芜、荒凉的草原,他的灵魂被震撼,心中的信念被贫穷激活,化为做好人、做成事的冲击力。他在草原遇见爱情,受到牧民爱戴,得到父亲的支持。他义无反顾选择了草原,也就选择了灿美的人生。
《中国牧民》作者带着责任和问题,紧扣怎样高质量发展、怎样振兴草原,以及怎样缩小牧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仅从文学角度,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既展现了当代中国牧民意识深处的觉醒,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草原建设发展实践中的共同参考,为其他相似地区的“减贫共富”提供了可行样本。
廷·巴特尔的事迹诠释了中国男人既传统又现代的人格,他义无反顾放弃了自己优厚的人生选择,投身建设草原、实现共同致富的事业中,他成为榜样,他是“草原之子”。
廷·巴特尔不仅继承了千百年来草原的粗犷与豪放,又将“取之草原、用之草原、天我交融、天人合一”令人叹为观止的理念拓展,他没有把父亲是将军作为行事所依仗的资本,而是当做宝贵的精神财富来继承。
经历艰难,是生活陪嫁给人生的一剂良药,艰辛的磨砺使廷·巴特尔更加成熟、果敢、坚强。当他送走一个个返城的知青,牧民对他是否能留下来产生过巨大的怀疑,他用事实给了自己选择和担当,写下了坦荡的人生注脚,诠释美好的人生答卷。
廷·巴特尔与牧民有无法割舍的情缘,是生命的彼此交融。当额尔敦其木格向廷·巴特尔深情地表达质朴的爱恋:“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和你结婚”,这种感情是那样浪漫、深沉、内敛、朴实,而廷·巴特尔的心则完全归属于辽阔的草原。
《中国牧民》立意高远,从实际出发却没有陷入“凌空蹈虚”的囹圄;视野宏阔却没有无边无际、信马由缰;大胆落笔,小心拾起,见人见事见精神。文中援引大量生动的事迹、人物案例,可亲可感,像钻石的不同切面,为《中国牧民》的文本作出了各见芳华的书写意义。
廷·巴特尔心无私利地进行传帮带,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这种精神光火代际传递的延伸与辐射,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利他之心、传统善德在他身上熠熠闪光,不与民争利,永远把自己放在人群里,这是人性的觉悟,也是他真善美的认知的具体体现。
“廷·巴特尔式打井法”“迁移式蒙古包”“行走的崩克”“减羊增牛的蹄腿理论”“少养精养”“打草不拉草”“四点平衡”“网围栏封育”……这些都是他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反复试验得来的宝贵经验。
《中国牧民》以文学的视角观照当下人民创造的生动实践,作品以廷·巴特尔创富、帮富、带富故事,揭示共同富裕的可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以文学的启示烛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2002年6月,“草原之星”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国巡回宣讲,廷·巴特尔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9年廷·巴特尔与孔繁森、任长霞、袁隆平、屠呦呦等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廷·巴特尔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中的一位。
廷·巴特尔创造的“第一个建网围栏”“第一个在草原打井”“第一个种植青贮”“第一个购买农业机械”“第一个盖砖木结构的房子”“第一个改革牧区公厕”“第一个生态养鱼”“第一个人自行设计使用淋浴房”等诸多“第一个”……早已不是个人的成绩专享,而均已成为牧民的参照和奋斗坐标。
《中国牧民》作者站在历史肩头展望未来,以全景式记述展开一幅壮丽的北国风光人文画卷,提炼出丰实深刻的作品主题,描摹出精彩的人物形象,这无疑是一部讲好北疆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作品。
绿意,在浑善达克沙地蔓延。《中国牧民》书写的,是以廷·巴特尔为代表的北疆大地上广大党员干部、牧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奉献的结晶,没有这些中国牧民共建富裕的最生动元素,就不可能有“自我革命”的胜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多少像廷·巴特尔一样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着一首首奉献的赞歌。
《中国牧民》的成功创作,贵在设身处地的体验、贵在潜下身心的研究、贵在恒久不馁的坚持、贵在穷则思变的思考、贵在感同身受的共情、贵在共同富裕的践行、贵在集体担当的初心。
《中国牧民》是内蒙古近年来反映共同富裕这一宏大主题的文学力作,书中的故事经验为北疆文化建设、中国牧区现代化建设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