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C位”属于老祖宗和大自然

  □新华社记者  周玮  王鹏  徐壮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宝贝”重若千钧。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日子前后,全国文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300余项,各省(区、市)举办1.2万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在辽宁沈阳举办的主场城市活动中,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护宝”的故事激起人们共鸣。

  “守护固阳秦长城已经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落和平说,自己“痴迷”长城20年,双脚走成了“铁脚板”、脑子也变成了“活地图”。

  从2006年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至今,6000多名保护员已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军。他们,正是一个民族守护自家“宝贝”的鲜活缩影。

  为何守护?

  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述说五千年文明脉络,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文化和自然遗产浓缩着中华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珍贵成果。

  因为历经沧桑,所以尤为珍贵。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它们,才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如何守护?

  构筑“大起来”的格局——

  我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2017年初,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2021年春天,“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

  去年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

  一步步、一点点,架构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制度逐渐成形。

  传播“严起来”的观念——

  “请勿开闪光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游客往往比工作人员更及时提醒他人文明观展。

  作家说,“爱是想要触碰而又收回的手”。珍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心莫过于此。

  随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保护传承和展示传播力度不断加大,“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全社会践行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念深入人心。

  探索“深起来”的方法——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这次普查将帮助我们更好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

  向更广范围拓展,向更久远处追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老祖宗和大自然的遗产,在保护传承中辉光日新。

  开创“活起来”的实践——

  阿勒泰,遥远的绿水青山,今年却因一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跻身文旅“顶流”。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从远处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我们的创新创造,融入时代的朝气,焕发蓬勃的生气。

  越来越多人感受到,文化和自然遗产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时代共振、与全体人民共享,走进日常生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正在创造自己的“C位”。(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
今天,“C位”属于老祖宗和大自然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中文何以全球“圈粉”
龙舟竞渡迎端午
清水河县喇嘛湾镇后贾浪沟支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信息公告(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