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安

“农联体”联出一片新天地

农用无人机喷洒叶面肥。
植保四轮机车开展作业。
“农联体”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投放鱼苗。
  □本报记者  高敏娜  

  实习生  包宝音德力格尔

  “你们想看啥样儿的农业机械?我们这儿天上飞的地里跑的都有!”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混都冷嘎查,乌兰哈达镇“农联体”合作社理事长陈乌力吉木仁正介绍着各类现代化农业设施。

  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一架农用无人机不到10分钟就喷洒完一亩水田的叶面肥,玉米地里植保四轮机车张开了足有18米长的机械臂,一次能给30垅的玉米打药。

  “这工作量搁以前得五六个人背着打药机忙一整天才干得完。”陈乌力吉木仁笑着说,在他的“农联体”合作社,参与的各嘎查可以互补共享这些“高级”农具,极大地节省了工具成本,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解放了农户的双手。

  今年以来,兴安盟级“晓景计划”带头人陈乌力吉木仁牵头,动员有意向联合发展的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及种植大户通过农机具入股等形式组建“农联体”合作社,充分整合农机设备和人力资源,以低于市场约30%的价格,为全镇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

  目前,乌兰哈达镇“农联体”合作社覆盖了全镇11个嘎查200余户农民的4万余亩耕地,整合各类农机械50余台(辆),提供代耕代种、喷药灌溉施肥、机械收割等各类环节托管的机械化模式服务,实现农机具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并为村民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每人增收1万余元。

  除了稳抓水稻、玉米等主业,农联体还开展多种经营,积极探索“一举两得、一水二用、一田双收”的稻田养鱼模式,让鱼稻共生,打造纯天然、无公害招牌。农户变股东、小田变大田。多种经营,多维度服务,“农联体”合作社的新模式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获批设立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 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
庭院方寸间 开出“致富花”
强化资金支持 助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
“农联体”联出一片新天地
“互联网无人律所”让法律服务“线上”可达
一张社保卡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条条连心路 敞亮百姓心
暖心服务开启花式宠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