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地生根,治沙能源双赢,群众普享温暖,诚信筑牢基石,科技创新“突围”,开放之翼舞动北疆。通辽市把实施“六个工程”作为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一把手”要推动并完成好这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完成“五大任务”形成可靠有力的支撑。
实施政策落地工程。通辽市把各项支持性政策逐一细化为具体工程项目,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将发展红利变为发展活力。
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紧扣《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创新性提出“3+1+1”政策矩阵和14条重点举措,涵盖296项清单任务,逐一研究、调度、谋划、落实,阶段性成果丰硕。
截至目前,全市谋划储备政策落地项目651个,总投资达1563亿元。1月至5月,政策落地工程相关项目到位资金190.46亿元,占到位资金的57.74%。在生态、产业、体制机制等多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16项重大项目总投资46.9亿元,今年开工率达到79%,总体开工率达到68.8%,进展迅猛。
持续推进政策项目化和资金化进程。1月至6月,全市累计争取到位上级项目资金67.49亿元,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10个,总投资达10384亿元,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此外,该市获得2023年底骨干防洪治理等六大领域国债项目42个,争取国债资金46.34亿元,位居全区第二。
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通辽市将“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合为一体,增绿、增能、增收统筹推进。注重精确设计、压实责权、明确绩效,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和创新策略,有力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防沙治沙非一日之功,需全民参与。通辽市以统分结合、利益联结、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政策措施,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身治沙事业。通过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将分散的草地、沙地经营权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让农牧民通过股份合作和劳务获得收益。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谁治理、谁受益”的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林药、饲草等五大生态产业发展。
结合生态状况、治沙任务、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辽市科学编制了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完成风电光伏治沙装机规模350万千瓦、沙地治理51.6万亩的目标,其中2024年的阶段性目标为新建风电光伏治沙装机规模超110万千瓦、沙地治理16.4万亩。如今,捷报频传,11万亩治理任务已经完成,剩余5.4万亩也正加速推进,年底前将圆满交卷。
实施温暖工程。通辽市高度重视,将温暖工程视为“重要民生工程”强力推进,“一把手”亲自上手,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一份温暖都送到百姓家中。
为了这份温暖,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部署,制定了详细的温暖工程实施方案,各旗县市区也迅速行动,形成了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为了摸清供热问题底数,相关部门动员了所有可用力量,进行了大规模摸底排查,问题台账一目了然。2024年,全市共启动实施温暖工程建设项目69个,投资估算达16.82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60个,开工率87%。为解决温暖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该市积极行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申报债券、国债,申请各类专项资金,只为确保温暖工程顺利实施。
实施诚信建设工程。通辽市集中整治政务、商务、社会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各方面守信践诺。制定印发了《通辽市诚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63项主要任务和7个专项行动。全市上下心手相连,形成了“1+9+N”的强大工作体系,召开了50余次会议,每一次都是思想的碰撞,只为将诚信建设深深植根于通辽大地。
新官要理旧账,现官不欠新账。这承诺,用行动来诠释!2.24亿元的民营企业账款,已清欠1.06亿元。58个符合兑现标准项目,兑现了57个,速度和效率显而易见!
信用体系,逐步完善。67家企业,因为信用修复,重新焕发了生机。100多家商户,亮码经营,诚信经营成了新风尚。5.5亿元的贷款,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企业的发展之田。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176个“诚信之星”,99个通辽好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通辽的诚信天空。在司法公信建设上持续发力,深化信访积案化解,提升执法司法透明度,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诚信主体在法治环境中尽享红利。
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通辽市聚焦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领域,谋划未来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实现飞跃性突破。将主体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工作与“突围”工程紧密结合、一体推进,资源供给强力保障、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突围”合力。金融活水滋润科技企业心田,9000万元、2.5亿元……一笔笔融资如同及时雨,为企业扩大产能、增强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通辽市科技服务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科技服务业的春天已经到来,89家科技创新主体齐聚一堂,共同谱写规范化、快速化的发展新篇章。
加强项目引领,首批科技“突围”工程项目已获得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园区绿色供电多元储能协同控制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科尔沁坨甸相间地区乡土植被配位修复及稳定适宜技术集成与示范”……每一个项目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
加强人才支撑,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紧密联动,与顶尖院士、专家深度交流,达成合作意向。赴高校院所考察对接,为科技“突围”工程有序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实施自贸区创建工程。通辽市着力补齐对外贸易这块短板,中欧班列“通辽—莫斯科”轰鸣启程,累计开行6列,共载440个集装箱、8125吨货物,货值达1.97亿元,实现每月一列稳健运行。5月初,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同意设立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目前正积极推进验收、运营及政策制定等工作。
在对外贸易方面,通辽市取得显著成效。1月至5月,进出口总额达到21.3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远超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出口更是同比增长了44.2%,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玉米生物产品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亿元,铝后加工产品市场逐渐恢复,红干椒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7600余万元……这些数字,为该市的外贸成绩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目前,全市外资到位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开门红”,位列全区第三。通过梳理存量企业外资背景、完善外资项目库、实现“一对一”帮办服务等举措,通辽市正全力打造一流的外商投资环境。
“六个工程”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在通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六个工程”如同六驾马车,齐头并进,正在共同推动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从政策的落地生根到防沙治沙的绿色生态,从温暖民心的民生工程到诚信建设的稳固基石,再到科技“突围”的壮志凌云,以及自贸区创建的开放之姿,通辽,正以坚定决心、笃行实干,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