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区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稳定在1%以下

  本报8月15日讯  (记者  石向军)入汛以来,面对暴雨等天气过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强化监测预报服务,及时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联合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发布山洪气象风险预警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近5年来,自治区气象局积极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动能越来越足,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入选全球气候观测系统高空基准观测网计划,自主研发的内蒙古睿图1公里数值预报系统应用于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预警信息发布人口覆盖率达98.89%,全区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稳定在1%以下。

  自治区气象部门以航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首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和引导性创新基金项目35项;组织开展沙漠绿洲辐合线与深对流观测试验,率先实现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在风能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电网气象条件可监测、变化趋势可预测、灾害影响可评估的技术体系。自治区天气雷达从13部增加到32部,距地1公里监测覆盖率提升20%,地面气象观测站增加到2798个,风云四号02批B星乌兰察布静止气象卫星地面站投入运行,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实现从无到有,达12套;实现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实时跟踪、分析预判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和多源资料融合预报技术,构建了高分辨率快速更新的智能网格滚动要素预报系统,实现强对流临近网格预报10分钟更新;建立了延伸期到次季节、到年,涵盖常规要素和高影响气候事件的网格预测业务体系。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0分钟以上;覆盖自治区的卫星应急通信体系更加完善。

  自治区气象部门建成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内蒙古),数据存储量达6.76PB,实时对接自治区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自治区综合业务实时监控与运维平台(天镜·内蒙古),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智能化监控,基于机器学习的沙尘天气实况监测预警技术业务化运行;自治区气象部门与卫健部门联合开展花粉浓度监测预报;完善公众气象服务“融媒体”发布矩阵,2023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1分;建成三级决策综合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暴雨、暴雪、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决策服务响应指标,利用多源融合数据开展分灾种的灾害性天气决策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先锋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公益广告
丁绣峰在包头市部分企业宣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调研
发展特色种植 破解敖汉旗富民强村“新密码”
“蒙科聚”锡林郭勒新能源 科技成果发布会举行
内蒙古奥运健儿李倩杨柳回家啦!
建设“书香校园” 提升师生国通语素养
全区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稳定在1%以下
自治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举办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活动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中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
首府多部门多举措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