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接呼包,连陕晋,被黄河“几字弯”拥揽入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准格尔与光和热的携手,早在数亿年前就已孕育。
这片被眷顾的土地,拥有582亿吨“太阳石”,内心如火一般赤诚,承担着全国25个省份的煤炭供给。
如今,经历了从国家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工业的巨大变迁,准格尔旗在追光逐日的征程中再次开启全新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准格尔旗委书记苏新亚说,准格尔旗以完成两件大事为高质量发展坐标,依托“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加速产业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型,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全面崛起,有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一块煤由“黑”变“白”
因煤而兴,绝不止步于煤。在“双碳”目标下,准格尔人有着清醒的守与变、慢与快、退与进的逻辑思考。黄河边的能源重镇,以水的灵动、水的坚韧、水的包容,择“绿”而立、向“新”而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这为内蒙古和准格尔旗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谋篇布局,锚定未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准格尔旗在新能源、煤化工领域,一年内创全自治区“九个第一”。准格尔旗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答题”思路,正转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深度转型。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2006年7月,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还是一望无际的荒地,只有一条丁字形断头路尴尬地显示其工业园的定位。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如今,曾经的断头路四周蔓延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机械吊塔高耸林立,多个厂区星罗棋布。
在遍地是矿的准格尔,大路工业园区地下无煤,但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地上人口少、开发成本低,水电资源价格也低于邻近省份。
7月6日,大路工业园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机械轰鸣,在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加紧施工。生产车间里,一车车黑色煤炭经过化学反应,变为白色聚乙烯、聚丙烯颗粒。
从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碳纤维自行车架、芳纶防弹衣等高端产品,到食品包装袋、行李箱、可降解餐具等大众消费品,都能以这些白色颗粒为原料生产出来。
“我们以煤为基,技术赋能,逐步构建以烯烃、芳烃、液氢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产业格局,已建成年产100万吨煤制甲醇和60万吨煤制聚烯烃以及在建的年产10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可生产近百种高端化工产品,实现了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内蒙古久泰集团副总工程师崔宇说。
清华大学毕业的崔宇,开发的技术此前一直得不到工业应用,准格尔成了他梦想起飞的福地。4年前,奔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念头,崔宇来到这片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热土。
他联合清华大学成立了二氧化碳制芳烃联合技术中心,先后突破多个世界级难题,迅速上马了世界首套万吨级以碳氢化合物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利用项目。
企业从产品研发、中试、制造再到量产交付,都得到了旗政府的全方位扶持,科技成果从“书架”一路走到“货架”。
世界在走近准格尔,准格尔也在走向世界。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上5项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重磅发布,来自久泰的二氧化碳加氢一步法制芳烃技术获得广泛关注。
“这项技术的工艺流程更简洁,生产成本更低,污染物排放更少。项目建成后将技术由实验室规模放大到工业化生产,补齐了煤化工生产芳烃产品的短板弱项。”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忠保说。
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与久泰一路之隔的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中科,煤制油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研发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打通生产高品质绿色航空燃料全技术链条。
久泰和中科的煤化工产业发展之路,是准格尔旗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准格尔旗有现代煤化工企业8家,全旗年就地转化煤炭数量约3000万吨,预计到2026年,将实现现代煤化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
这组沉甸甸的数字,是准格尔作为煤化工大旗的实力证明,也是创新驱动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
绿色跨越:一束“光”强筋壮骨
世界级的光伏制氢项目犹如一把“破题之钥”,开启了“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光伏产业筑牢“绿色低碳”发展底色,焕然迭代间蓄势腾飞。
进入8月,大路工业园区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已经完成单机测试,正在准备联排测试。项目运营部副值长于永龙同工友兵分两路调试氢气压缩机等设备,为下一步正式投料试车做准备。
这是全国首个万吨级绿电制氢项目,在国内首次突破60公里长距离光氧一体化技术,可以将太阳能与氢能两大清洁能源高效融合。
在采煤塌陷区和采煤回填区遍布的85.4万余块光伏组件,年平均发电量约7.4亿度,发出的绿电通过高压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路工业园制氢区,再通过水电解技术制造氢气。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2.6万吨。
于永龙说:“以水为原料、全流程‘绿色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预计年产氢气约1万吨,氧气约8.5万吨。”
众多项目选择在准格尔落地,不仅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健全的化工产业链,更因为有“链主”“群主”带来的广阔市场潜力。
放眼鄂尔多斯市,集聚的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企业以及毗邻的包钢都有较大的氢气需求。同时,环鄂氢能管道正在规划筹建,将进一步带动氢气的运输和销售。
同在园区内的内蒙古玉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玉晶”)也是氧气的需求方,目前正在商讨供气方案。
玉晶在玻璃行业深耕多年,产品销售覆盖京津冀鲁豫蒙陕等地,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30亿元。
在准格尔的布局,是其打开北方市场的关键一环,3至5年内打造“北方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光伏玻璃产业园”的目标,彰显了公司扎根准格尔发展的巨大决心。
玉晶厂房一眼望不到头,各类车辆进进出出有条不紊。一包包捆好的玻璃刚出炉不久,被稳稳地码放在叉车上,两米开外仍能感受到余温。从山西大同来的质检员工李杨,拿着手电筒,通过光线折射做质量检测。
李杨今年44岁,饮食习惯相似,语言交流相通,更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宽松的工作条件,让她义无反顾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这就是准格尔的吸引力!”企业管理部部长高杨说,当初建厂的时候,各项设施不完善,员工吃饭不方便,经过旗政府协调后,前期工人直接去别的厂区食堂就餐,大家其乐融融像一家人。
玻璃行业受房地产及汽车市场影响,4到5年是一个周期,行业利润很透明。来到准格尔,是实实在在“用脚投票”。
高杨表示,在准格尔,生产所需的原料净砂、天然气等价格很有竞争力。而且这里地势平坦,用地审批流程快,少去了前期平整土地的工序。
企业成本核算精益求精,单单天然气成本,每年就可以节省600万到800万元。多个利好因素折算后,哪怕客户在南方,需要多支付运输费用,整体利润水平依然不错。
巨大的市场潜力更是玉晶瞄准的未来。准格尔眼下正围绕光伏产业全链条招“链主”、引“群主”,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的快速聚集。玉晶既是产业集聚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作为链上重要一环,玉晶和准格尔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能进驻大路工业园区的企业,有着耀眼的光环。比如,玉晶的目标客户、内蒙古天晟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晟新”),就是天合光能在准格尔的“落子”。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入选《全球能源转型TOP100创新者》名单的中国企业,多次荣获各类国际荣誉。跨国企业的深度布局,从侧面显示了准格尔光伏产业的全球影响力。
天晟新项目于2022年3月开始建设,当年8月,其生产的内蒙古首块大尺寸光伏组件下线,填补了内蒙古光伏全产业链在组件制造端的空白。自此,光伏产业上下游联通,产品与终端市场紧密衔接。
天晟新的生产车间里一尘不染,少数几个工人来回巡视,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人事行政负责人王小明说,未来将大力推进光储技术的产业协同,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组合拳”效应之下,“贵客”纷至沓来。国内产能最大的常州硅源负极材料、碳-硅-碳负极材料、新能源矿卡等项目落地,一缕风、一束光产生的清洁能源也随之“驻足”准旗。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在全力推动“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全链条精彩蝶变之路上,准格尔阔步前行。
精耕细作:一辆车抢“智”高点
喜新,但不厌旧。传统产业高端化,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准格尔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换道领跑”,更要“弯道超车”,印象中“苦、累、险、重”的矿区生产正在改变。
隶属于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下称“准能集团”)的黑岱沟露天煤矿被国家能源局评为“中国最美矿山”。在该矿的智能矿山南500米作业区,地表土壤以15米一个台阶层层剥离,逐步露出地下煤层。蓝天白云、黄土黑煤,一辆辆无人驾驶的百吨级矿车在巨大的矿坑里平稳运行,硬核工业美学氛围拉满,震撼人心。
在指挥中心,数个边坡监测雷达全天候运转,实时获取各个生产平台毫米级监测数据,迅速识别潜在滑坡危险区域,可提前2至48小时发出预警,有效保证人员和设备第一时间撤离。该系统应用以来,预警精准率达100%。
在作业平台,全亚洲唯一一台“巨无霸”吊斗铲,自重5300余吨、作业半径100米、斗容90立方米,与300吨级矿用无人驾驶卡车协同作业。
如果前一道工序出现了小问题,无论是百吨级还是千吨级设备,都会自动停止。黑岱沟的智慧系统,具备了会感知、能思考、自主决策执行的能力。
在调度室,七八个年轻小伙子轻点鼠标,精准调度无人驾驶矿车、调整卡车参数与运行路线。他们不时向工友通报各类参数,“挖矿”场景更像在连一场网游。
土生土长的准格尔旗人杜培文也享受到了这一波“科技红利”。他今年51岁,从2006年起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开车运煤,曾常年熬夜加班吃尽驾驶的苦。
巨大载重量的矿卡对驾驶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矿道上任何一个微小的不平整都会造成大幅颠簸,临近交接班时,五脏六腑感觉都快被颠错位了。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去年10月,杜培文正式“下车”,转为加油、检修等工作。
“全天候不间断生产作业是对矿卡驾驶员最大的考验,无人驾驶技术正将矿工从危险辛苦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准能集团党建工作部部长张新说,智能化开采新格局让露天煤矿逐渐向“少人化、无人化”变革,但“减人”不等于裁员,“把人解放出来,去更安全的用武之地。”
目前,矿区的无人驾驶矿卡平均运行效率已经达到有人驾驶的85%以上。
不仅是实力雄厚的准能集团,多个露天矿也实现了矿车无人驾驶。这离不开内蒙古铁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铁辰”)新能源矿用车制造项目。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极。铁辰扎根准格尔,服务各类露天矿山,在6月份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铁辰研发的矿车,无论动力源是燃油、新型燃料,还是电动、混动、氢能,均可实现5G无人驾驶。
今年年初,铁辰生产的71台无人驾驶油电混动宽体矿用车顺利运抵新疆,经过紧张调试,已在春暖花开之时全面“上岗”。这批矿车价值2亿多元,是国内首次大吨位无人驾驶宽体车的批量化应用。
目前,准格尔共建成智能化煤矿49座,其中36座煤矿已完成智能化建设的验收,争取今年年内100%完成在产煤矿智能化改造。
立足准格尔,辐射大西北,面对全国矿山智慧化建设的千亿级市场,造车新势力铁辰借势而进,在这场智慧化矿山建设浪潮中,赢得先机。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生产更多优质新型产品,致力于成为‘成套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化’行业先行者和实践者。”铁辰办公室副主任杨轩说。
布局未来:一堆渣吃干榨净
据国家能源局公开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显上升,石油占比基本稳定。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煤炭占比应再降约10个百分点。
能源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煤炭,而要立足国情,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向高端化升级,涨身价、拓销路;向智能化转型,增安全、提效率;向绿色化发展,添“颜值”、更低碳。
煤、水和少量添加剂,经过纳米化工艺制成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激发出煤炭产业的全新面貌,印证了“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的深刻判断。
在准能集团的0.7MW碳氢燃料燃烧实验平台,长约5米的灰色金属罐嗡嗡作响,罐内温度已超900℃,两米开外都能感受到热浪扑面而来。在金属罐侧边,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车间主任甄鹏从容打开一个小窗口,透过黑色的护目镜观察,内里金黄色烈焰依然耀眼。
玻璃烧杯中黝黑黏稠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加入一点分散剂,充分搅拌后液体瞬间变稀薄,再加入40%的柴油,就可以使小型实验用车兜上好几圈。
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副经理王连蒙说,这种燃料点火温度低、安全性能好,可以维持自主稳定燃烧,能够大幅降低火电厂发电煤耗。
目前,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制备”以及“火力发电”两项技术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巨大。按2021年全国燃煤发电量5.34万亿度计,年可节约标煤2.67亿吨,节约燃料费用4000多亿元。
能源领域的现有格局正在被改写。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可以替代柴油生产铵油炸药,替代重柴油作为发动机燃料、制备吸附剂,甚至替代水煤浆应用于煤化工多个领域,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双碳”背景下,由科技赋能的煤炭,最佳消费路径正在向“燃料+原料”转变。
准格尔的煤炭“天赋异禀”,燃烧后产生的废固粉煤灰“高铝、富镓、富锂”。而这三种金属都是短缺或重要资源。
过去技术水平受限,煤炭中丰富的金属资源一直得不到有效开采,燃烧废固的处理手段也简单粗放,大部分被挖坑填埋,还有环境污染的风险。
只有科技领先一步,产业才能领先一路。有能力的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经过数年艰辛摸索,准能集团研发形成国内外首创的“一步酸溶法”,不仅能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稀有金属,还能生成白泥综合利用产品,将煤炭“吃干榨净”,经济效益较原煤提高18倍。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准格尔不满足于“小富即安”,而是通过“扬优势、补短板、强体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增长之路,为北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探路、闯关、破题。
苏新亚说,准格尔旗将继续因地制宜、向“新”发力、逐“绿”而行、奋力突围,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为主攻方向,加快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新路子,勇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易艳刚 刘婧宇)
(原载8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