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最美的季节,由内蒙古文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共同主办的2024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暨生态文学名家锡林郭勒行启动了。
3天时间里,徐可、石一宁、刘友宾、杨海蒂、佟鑫、王剑冰、李青松、陈继明、艾平、海勒根那、刘惠春、燕南飞等全国和自治区知名作家、专家深入锡林浩特市感受自然保护区生态之美、走进正蓝旗探访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来到多伦县了解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生态巨变。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观察采访,一路探究思考。作家们深刻感受到了锡林郭勒盟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巨大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激发起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关注生态保护的使命感,以文学之笔为建设美丽内蒙古鼓与呼,努力唤醒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深入自然保护区
感受生态之美
提到草原,极具代表性的就是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锡林浩特市境内,包含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采风团第一站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下车,大家跟随自然保护区讲解员刘玉良向山上的瞭望塔走去,他如数家珍般向大家介绍沿途的各种植物:“这种结着红色果实的植物叫山刺玫,有的地方也叫它红果,味道酸甜,花可提取芳香油,花瓣可做糖果、糕点、蜜饯的香料。这是山杨的小苗,这里无霜期短,影响它的生长速度。”大家边走边听,看到山上各种植物葳蕤繁茂,有人好奇地问,“这么多植物是人工种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刘玉良答道:“保护区内现有种子植物658种,其中麻黄、芍药、黄芩等药材就占到426种,全部是天然生长,没有人为栽种。”
登上瞭望塔,视线立刻开阔起来,只见远处的原始森林与茫茫草原交相辉映,融为了一体。“这里不仅有山、有树、有草原,还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扎格斯台,汉语意为‘有鱼的湖’。”刘玉良向大家介绍。
来到湖边,柔美的水草在清澈的湖水中漂来荡去,茂密的芦苇远近交错、层层叠叠,随风摇曳,与湖水相互映衬,美得令人陶醉。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持了各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了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资源及生物基因库,为保护草原永续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走进正蓝旗
探访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
浑善达克沙地横跨锡林郭勒盟与赤峰市,以其距首都北京仅180公里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内蒙古四大沙地中备受瞩目的生态治理区域。其中,正蓝旗境内覆盖面积达到8522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83.7%,是锡林郭勒盟境内浑善达克沙地覆盖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了探访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治理成效,采风团来到了“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正蓝旗额日登达来嘎查项目区。
蒙蒙细雨中,采风团看到矗立在面前的巨大沙丘被沙柳整齐地分割成一个个草方格,草方格里,各种高矮不同的沙生植物绿意盎然,感到十分的震撼,不由感慨当地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项目区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现在看到的是‘二乘二’的网格状沙障。我们首先进行围栏封育,接着栽种2米乘2米的沙柳进行固沙,然后开始播撒抗逆性强的杨柴、小叶锦鸡儿、沙米、冰草、沙打旺、达乌里胡枝子等乡土草种,现在这些植物都长势良好,这场大雨过后会长得更旺。”截至2023年,当地累计投入资金达10.96亿元,治理面积超过551.57万亩。
在与黄沙的反复较量中,正蓝旗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从政府到企业,从合作社到农牧户,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这场歼灭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创新性地推出了“合作社+农牧户”“合作社+农牧户+企业”以及“企业独立实施”三种治沙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资源,还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农村牧区人口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石一宁说:“锡林郭勒我已经来过好几次了,每一次来都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锡林郭勒是一个草原辽阔而美丽的地方,现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要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我们这次来看到歼灭战的两个项目区,我觉得非常震撼,为锡林郭勒各族人民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来到多伦县
了解当地的生态巨变
“我们就处在流动沙丘带上。当时,大风一刮,沙尘滚滚,一年比一年严重,真正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步。”多伦县新民村马云平回忆起过去感慨地说。
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多伦县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1%以上,对全县及首都周边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成为祖国北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发端地。
采风团来到多伦县,先后到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大河口项目区、多伦县新民村马云平植树造林点、国华园林种苗基地,详细了解当地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
在大河口项目区,曾亲自主持并参与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的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宏激动地说:“当年,我们在这里种下的树苗也就18公分,现在已长得有二三米高了。”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樟子松组成的人工绿浪不断向沙地延伸,漫漫黄沙已变成茫茫林海,他总是感慨万千,一路上向采风团的作家介绍当年多伦县如何创新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
当年,多伦县按照“六区两线一基地”总体布局,采取“建设市场化”方式,解决“钱投入少”的问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技术标准化”方式,解决“树活不了”的问题,对于国家投资的工程,实行“花钱买活树”紧密型承包制;对于社会投资的工程,按照“谁造谁有、严格验收、及时定权”原则,以“林权所有”激励造林主体提高林木成活率,并形成一整套贯穿种苗、栽植、管护等环节的标准化造林规程,有效提升建设质量和速度。采取“建管统筹化”方式,解决“林管不住”的问题,建立五级生态管护网络和协同执法工作机制,提高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赋分权重,让生态文明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采取“经营产业化”方式,解决“富不起来”的问题,按照造林合同兑现造林补贴,成立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林权流转变现等业务,林木所有人可以通过林权交易平台对其林地进行评估挂牌和自由流转,让林业真正成为了一项富民产业,调动起了全县集体、企业和个人空前的造林热情。
多伦县新民村马云平和内蒙古国华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在这场造林工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企业。
2000年,作为退伍军人的马云平,瞒着媳妇卖掉了家里6头牛凑出7000块钱,偷偷地承包了远在3公里外的3700亩荒野沙地。马云平说:“第一年,我自己带着干粮和水,在沙地里盖了一间简易窝棚,后来媳妇看我一个人埋头苦干于心不忍,慢慢地也就开始跟着去了。”24年,两个人,3700亩沙地,已栽满了杨树、榆树、杏树、黄柳、柠条等。采风团走进他的林地,林下已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野草,多种植物混交生长,已形成了新的生物群落。为了发展林下经济,他在林带上种起了赤芍、山杏、食用菌等,年收入达2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治沙又致富。
离开马云平植树造林点,采风团来到了国华园林种苗基地。基地里挂着红彤彤果实的花楸以及与红松嫁接的樟子松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负责人向大家介绍,2010年,国华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在水泉村投资5600万元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以1030亩林地为基础盘活土地资源,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带动269户农民科学种植,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户。自公司成立以来,完成千亩以上园林工程42处,累计生态投资10亿元,使18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当地生态恢复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通过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昔日的京津风沙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京后花园。
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勒根那说:“这么多年来,我多次来过锡林郭勒,看到了锡林郭勒的生态变化,特别是这次参加内蒙古生态文学周这个活动,深入到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看到沙地的综合治理,多伦县这样的生态变化,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欣喜的,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还要深入关注生态,关注生态文学,要融入到文学创作当中。”
辽阔草原,大美无边。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将草原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相信文学家的精品力作会充分展现锡林郭勒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以文学力量助推北疆文化建设,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凝心铸魂。(白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