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解放的旗帜
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蒙汉支队,是一支诞生于鄂尔多斯大地的英雄连队。90年前,为了民族解放及根据地建设,汉族、蒙古族与其他各族战士并肩作战。从1948年初到1949年9月,蒙汉支队先后进行了纳林保卫战、解放东胜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部队发展到6个支队2000多名步兵骑兵。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扶持,托付后背,亲如手足。他们携手走过风雨,用无畏和团结书写了鄂尔多斯的红色史诗。
金沙蓝海绿洲
从19世纪80年代起,鄂尔多斯吹响了治沙的冲锋号,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为代表的鄂尔多斯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同治沙,殷玉珍、宝日勒岱、阿文色林、谷起祥等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接力传承,一张蓝图绘到底,将万亩荒漠一步步雕琢成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金饭碗”,流动沙地从2200多万亩缩减到957万亩,在黄河“几字弯”书写了沙地治理的绿色传奇,也展示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共建家园的精神风貌。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20世纪60年代末,南京知青王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鄂尔多斯学习、生活。57年来,王强始终坚守在北疆草原上,一心向党、情系家乡、牵手两地,成为联络两地的友好使者。他助力筹建南京知青纪念馆,将享有“纤维宝石”美誉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和“肉中人参”阿尔巴斯山羊肉推向华东地区,和其他知青一道推动成立南京市内蒙古商会等,为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草原村排”诞生记
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常住人口8000人,有超过5000人热爱打排球,19个嘎查、社区农牧民排球体育场地覆盖率达90%。不同于一般的体育竞赛模式,“草原村排”集农牧业生产、民族文化、群众体育、乡村振兴于一体,以排球会友、贴近生活,为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平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展现了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
无声的温暖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门巴雅尔一家两代人,40多年来,日复一日地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聋哑老人王文友,从陌生人到父辈之友,再到慈亲之情,他们以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感情组建起一个蒙汉相融相亲的家庭,诠释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无数个像图门巴雅尔这样的人,以渺小微光汇聚成耀眼火炬,让善念的传承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血脉相连
这是一场为了生命的双向奔赴。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她们虽民族不同,却因造血干细胞捐献紧密相连;虽素昧平生,她们的牵挂却从未间断。时隔9年,当来自准格尔旗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胡亚利与来自伊金霍洛旗的受捐者郝彩霞终得相见时,她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拥抱与泪水,彰显着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共绘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最美画卷。
爱的奉献
二十余载光阴,吕海英关爱孤残老人150多位,悉心照料残疾老人周德科达9年,关爱资助困境儿童500多位,帮扶青海省7所学校3100位困境留守儿童,累计捐赠物资价值200余万元。她在公益路上献爱不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吕海英创办的准格尔义工协会从最初的11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村里的书记发明家
苏雅拉达来从小就爱好发明创新,从求学钻研到返乡耕耘,他以赤子之心投身畜牧业,18种农牧业机械的发明,是他交出的科技兴农答卷。他是大家一致选出的村书记,为帮扶村子里的贫困乡邻,他累计捐资100多万元,一页页“村民需求记录”,见证着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拳拳之心。他是科技兴牧的筑梦者,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
诚信互助抱团取暖
斯仁塔日娃,因为一场变故,全家一夜之间一贫如洗,贫困之时各族邻里施以援手,他立志3年脱贫并返还帮扶金。耄耋党员老当益壮,历经3年的艰辛实现脱贫。投桃报李,他借羊给贫困户,帮扶他们脱贫。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我要脱贫”到“我要扶贫”,他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点燃众人帮扶热情,成为脱贫攻坚楷模,让诚信与互助之花在民族团结的沃土里璀璨盛开。
巧手织梦
赵海霞,从乡村迈向城镇,面临生活挑战,她以缝纫之长带领各族姐妹撑起了创业路上的半边天,解决近300人的就业问题,并帮助她们实现人生价值。她以一己之力既促进了“小家”的和睦,又形成了“社区大家”一家亲的氛围。在海霞工作室里,她带领着各族姐妹心手相连,一起编织出邻里和睦、团结奋进的锦绣画卷。
(本版文图均由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