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0亿元,马铃薯已发展成为该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联农带农稳定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全力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和应用集约高效生产种植技术、加工营销向高端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措施,持续强化马铃薯上中下游产业链融合,倾力打造自治区级“高产、高质、高效”马铃薯产业发展示范区。
种薯繁育夯实产业根基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要想发展好种植业,必须抓好种子这个关键环节。为了夯实马铃薯产业的根基,历来重视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的乌兰察布市,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骄人的业绩。
说起骄人的业绩,最近,不少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遍乌兰察布大地。例如,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公司成为国家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是全国第三家、全区第一家,该公司培育的品种“中加7号”区内年推广面积突破10万亩,享受自治区科技创新奖励500万元;2024年10月,由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优选的1.5万粒马铃薯实生薯结束首次试验种植,在商都县小海子镇喜获丰收;乌兰察布市1家马铃薯种薯质量监测机构成功通过CASL认证,是全区首家能出具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报告的第三方公司……
说起良种繁育,位于“中国薯都”核心区的商都县值得一提。该县立足核心种植区优势,借势京蒙协作机制,依托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现代化组培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构建起了脱毒苗、原原种、脱毒种薯完整的三级繁育体系。位于商都县的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依托“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育成3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获得14个国家品种注册登记和20个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这是乌兰察布市良种繁育工作的一个缩影。
乌兰察布市从马铃薯良种源头入手,全力实施马铃薯科技突围工程和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开展马铃薯联合育种攻关,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繁育的完整体系。全市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目前,选育自有品种64个,包括中加系列、鑫雨系列、华颂系列、希森系列、民丰系列、蒙乌薯系列、后旗红等,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品种51个,实现了克新一号“一薯独大”向“百薯争艳”的转变,全市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92%以上,良种增产的贡献率可达50%以上。依托国家制种大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了察右前旗、四子王旗2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市现有马铃薯种薯企业16家,组培室面积10万平方米,网室面积达到5000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苗10亿株、微型薯20亿粒的能力,生产的种薯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销往广东、福建、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吉林、江苏等地。
技术创新提高种植质效
一种产业的升级或者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马铃薯产业要想提质增效也需要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改善产品品质。
2024年,位于察右前旗的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地面可移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火出圈”,成为农业观摩会、现场会的焦点。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呈是这项技术的主创者,多年从事马铃薯种植业的他早已改变一味地追求产量的农业种植思路,而是通过创新推出高效的种植技术,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能。
对于全地面可移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创新点和优势,李呈介绍说:“我们这个系统用一个竖直桩头连接地下水管,在桩头上分4个出水口,再从这4个出水口连接滴灌毛管进行灌溉。这个系统可以用手机、电脑控制,可以设置自动轮灌,实现了按照农作物生长需求量进行精准灌溉、施肥。跟传统灌溉相比,全地面可移动水肥一体化系统有节省人力、水资源、肥料,精准施肥和水,方便操作等优势,这个技术在施肥方面能降低30%的成本,而且比传统灌溉节约20%用水量。”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马铃薯种植质效,先后集成推广了马铃薯高垄滴灌栽培技术、马铃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马铃薯浅埋滴灌精准高效栽培技术等多项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使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马铃薯浅埋滴灌精准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节水1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化肥纯量减施5%以上的目标。应用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晚疫病的科学准确监测、预警与防控;推广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农药高效精准施药技术,开展统防统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效果达8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农机化生产与适度规模化经营相适应为基础,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推广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已形成了以马铃薯播种、病虫草害防控、杀秧、收获为主要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高端加工提高品牌价值
马铃薯产业要振兴,不仅要生产原材料,更要向高端加工延链补链。为进一步提升马铃薯附加值,有效应对马铃薯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解决滞销问题,乌兰察布市立足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
位于辉腾锡勒绿色经济开发区商都产业园的内蒙古福景堂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6月成立,2023年9月投产。该公司投资建成了4条每小时处理90吨马铃薯淀粉生产线、1条全自动包装码垛生产线、1条年产1万吨马铃薯提取食品级蛋白生产线、1条年产5000吨马铃薯提取食品级膳食纤维生产线、1条年产10万吨马铃薯调和粉生产线,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产品仓库,辐射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保障产品安全快速配送。目前,为康师傅、好丽友、今麦郎等200多家大型食品领军企业、3000家中小食品企业及10万家酒店餐饮连锁企业提供产品。该公司自投产以来,累计同1.97万户(次)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以“就高不就低”的保护价形式收购马铃薯,有效降低农户因市场行情、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内蒙古福景堂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些生产线的成功投产,是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向高端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的具体体现。
除了加工,随着马铃薯众多产品的不断推出以及“中国薯都”知名度的提升,销售也迎来辉煌期。
由于种植的产区优势,2024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鲜薯在马来西亚热销。“乌兰察布的马铃薯外形好,吃起来口感棒,很受东南亚消费者的喜爱。今年,我们同马来西亚客户签订了1000吨的供货合同,现在公司已经和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集宁海关的监管服务下,业务发展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进入了良性循环。”对未来的事业发展,内蒙古民丰种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谢鑫很有信心地说道。
据统计,2024年,乌兰察布市出口马铃薯共计864吨,货值54.1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8%和462%。
目前,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37家,其中国家级马铃薯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马铃薯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马铃薯产品从最初的淀粉增加到目前的薯条、薯饼、淀粉、全粉、方便粉丝、马铃薯醋、薯纤维、薯蛋白、马铃薯馒头等21个品类135种产品,马铃薯加工能力、加工水平和产品多样化全国领先。自2022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新建大型加工项目8个,其中6个已投产达效,2025年新建项目全部投产后,马铃薯薯条加工能力将达到60万吨、淀粉全粉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薯条薯饼加工基地和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
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马铃薯产业升级以及全产业链发展,各链条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的翁爱林就是马铃薯产业链条中的受益者之一。
近几年,翁爱林在村里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温网式大棚里种马铃薯原原种获得了不少收益。
“我从2019年开始种植马铃薯原原种,刚开始看到鹅卵石大小的原原种,心里有些顾虑,后来经过镇里的干部和技术员的讲解、指导,我成为第一批种植示范户,当年收益就挺好,没想到土豆还能按颗卖。每个大棚可以种植脱毒苗7万株,每株能产3粒原原种,一个棚就能产21万粒,毛收入可达5万多元。”说到种植马铃薯原原种带来的收益,翁爱林喜上眉梢。
在乌兰察布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实例还有很多。例如,四子王旗鑫雨种业有限公司通过自建基地与订单基地的形式流转农户土地,流转价格高于市场价格50至100元/亩,促进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同时,吸纳农户以每亩土地600元保底入股,根据地块收益,再按纯利润的20%给农户分红。察右前旗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民”的订单经营模式,有效带动40多个村集体3300余户农民参与订单农业,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亩均利润达到1300元,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四子王旗联合盛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探索出“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企业订单”的集约化经营新路子,共联合6个合作社和1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2万亩,直接带动周边206户农民种植马铃薯2万多亩,辐射周边5万多亩马铃薯种植区域亩产从2吨增加到4吨,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630个,固定用工30人,使农户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据统计,乌兰察布市通过各类经营主体带动,在种薯端使5600余农户实现人均增收4800元,在种植端使5万余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200元,在加工端使3万余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500元。
本版图片均由海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