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提质 打造都市圈“圈”出新未来
呼和浩特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不断优化“一主一副”“一核两翼”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形成“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立体交通体系,持续完善“两屏四带多点”生态空间架构,科学谋划“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体系,凝练形成了符合首府气质的综合文旅品牌。
看到四通八达的城市高架、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灯火璀璨的都市夜景……张先生回呼和浩特市探亲惊叹“大呼和”变得让人不敢认了。
城市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呼和浩特市围绕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首府城市能级总目标,着力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带动作用,持续优化城镇集聚能力,积极拓展产城融合路径,都市圈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布局调整、公共服务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项目工程建设已经进入竣工和验收倒计时阶段。作为国家民航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项目,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定位为4F级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京津冀机场群的主备降机场之一、一类航空口岸机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交通节点和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综合交通枢纽”。可满足年吞吐量2800万人次、飞机起降24.4万架次的使用需求。
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畅通城市路网先行。呼和浩特中心城区内部3年累计建设市政道路107条,打通“断头路”80条,改造背街小巷319条,建成242公里城市高架路网,市县间实现国省干道全覆盖,新建S43、S29、S311等高等级公路主体完工,市域公路总里程增加855公里。城乡物流基础设施提标升级,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基地年货物吞吐量提升到20.5万标箱。累计建设农村电商快递供销综合服务站982个,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全域覆盖。
走进位于经开区的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正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电子看板实时监测显示生产进度,组装工人全神贯注娴熟操作,正在赶制新一批的订单。
在敕勒川乳业开发区,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容纳着近万头奶牛,牧场内推料机器人、饲喂机器人、清粪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各司其职。
在呼和浩特科技城企业总部基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内蒙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西水投内蒙古心澄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华荣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整个基地内外科技感十足,各项高新技术专利在全国领先,充满创新活力。
……
呼和浩特市全面优化完善首府产业整体布局,促进提升平台载体保障支撑作用和全市产业发展能级,在市域中部形成了以和林格尔新区、经开区为龙头的优势产业带,金山高新区、航天开发区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北部构建了以科技城、科技园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西部打造了以敕勒川乳业开发区为主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南部培育了现代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呼和浩特市除了靠现代产业聚人,还靠教育医疗聚人、宜居环境聚人。
“家里最重要的就是‘一老一小’,孩子上学问题不愁,家门口就是山水小学,出门5分钟就到。之前老人看病非常不方便,自从去年新城区医院北院区开了后,我们也不愁给老人看病了。” 家住新城区亲亲尚城小区的张清说。
通过公共服务一体均衡提质,呼和浩特都市圈集聚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较2021年提高1.6个百分点,集聚全市常住人口80%。通过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5个县域医共体推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15家县级医疗机构均达到二级标准,县域内就医诊疗比例达到65%。加快实施教育“四个一优质校工程”,3年选派城区优秀中小学教师405人进行支教帮扶;依托产业集群打造、放开落户限制、享受市民待遇、落实社保待遇等措施,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稳定在33万人;加快养老服务全域布局延伸,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302个。
未来,呼和浩特将通过升级打造“呼和浩特都市圈”,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一体化推进 奏响呼包鄂乌协调发展新乐章
去年年末,以“凝心聚力谋发展 合力推进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八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市长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正式启动。四市政府签署了交通、能源互济、物流业降本增效、黄河流域联防联控4项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四市相关部门围绕生态、教育、科技、文旅、智慧城市等领域签署10项协议,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
跳出城市看城市,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是都市圈建设的要义之一。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3年多来,呼和浩特市发挥都市圈“主引擎”作用,与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三市共绘规划蓝图、共促规划衔接、共抓规划实施,推动区域发展迈上新台阶。
互联互通 “轨道上的都市圈”呼之欲出
“动车又快又方便,运行趟数也多,完全没有必要开车!”近日,在呼和浩特市上班的包头市民刘世浩对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变化感慨不已。
以前,刘世浩开车上下班往返呼包两市,单程需开车两个多小时。近年来随着呼包两地动车开通运营,两地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更让“呼包同城”这个概念在他心中“具象化”。
正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持续推进,让数以万计的“刘世浩”穿梭于呼包之间,四市往来也愈发密集。
近年来,为切实发挥交通运输的支撑和先行作用,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打造“1小时铁路经济圈、两小时公路经济圈”目标,加快建设S43机场高速、S29呼凉高速、S311武川至杨树坝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步开展S27呼鄂高速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呼包鄂乌城市群内部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广度、通达深度。
“我们以完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重点,积极推动呼包高铁、呼鄂高铁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加快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全力推进‘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综合枢纽’交通强国试点任务。积极对接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打造四市‘城际公交+定制客运’运输模式,公交出行实现‘一卡通’,为呼包鄂乌四市群众出行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伟华说。
服务高效 “同城化生活圈”加速成形
“没想到只需要网上提交相关资料,就可以办理我在鄂尔多斯市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了,太方便了。”在呼和浩特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新城区服务大厅,前来咨询异地房地产抵押的郝伟说。
据悉,自去年2月以来,呼和浩特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按照“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城通办服务机制,通过异地申请、属地审核、线上缴费、快递到家的模式,呼包鄂乌国有建设用地上房屋的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等各类登记事项,实现跨城通办。
“呼包鄂乌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开展以来,我们共同梳理发布了五批‘四城通办’事项,将四市本级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大部分事项纳入通办范围。”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徐瑞说,“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通办事项的范围和领域,通过优化通办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助力产业协同。”
2020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推动建立呼包鄂乌政务服务事项“互办互认”机制,围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取水许可、公积金、社保等领域实现“四城通办”事项1412项,共享整合四市政务数据60.3亿条,给呼包鄂乌人民群众带来了可感可及的发展变化。
共享共赢 一体化发展大有可为
由于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地域相接,合作潜力无限,因此呼包两市同城化深入开展各领域合作,便成为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2023年12月26日,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签署了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确定了2024年两市协作重点推进事项,共达成涉及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文旅、教育、医疗卫生、政务服务、就业社会保障、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协同等14个方面的60项具体合作事项,两市交通、科技、发改等12个部门也分别签署了各自领域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去年以来,呼包两市紧紧围绕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建立起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职业培训供给体系。同时,呼包两市着重从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就业服务、提升求职能力等多方面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总督学张红表示,下一步,围绕《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教育系统将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紧扣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按照信息共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在工作中完善协同发展运行机制,推动实现互鉴、互联、互信,探究相互引进、激励、共建机制。
跨区域统筹 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
率先发力、主动作为、达成实效。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扎实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提前策划、精准对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大力吸引集聚京津冀地区溢出的人才、资金、资源,探索产业协作、教育医疗合作、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借梯登高 打造经济增长强磁场
向前几步是勇气,步履不停是觉悟。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稳扎稳打、步步向前,培育做优“六大产业集群”。以“六大产业集群”为依托,呼和浩特主动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转移,2021年以来,“六大产业集群”方面引进落地京津冀地区重点投资项目68个,投资额1229.1亿元。
俯瞰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尔沁工业园区,双杰电气集团内蒙古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内如火如荼。基地占地约360亩,一期项目于2024年6月12日正式投产,年产值65亿到70亿元,利税3亿元,新增就业500余人。
近年来,以双杰电气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集群落地10个项目,投资额324.4亿元;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集群落地中粮年产18万吨饲料等10个项目,投资额140.7亿元;清洁能源集群落地和林格尔新区绿色供电等9个项目,投资额130.1亿元;现代化工集群落地旭阳中燃360万吨焦化等5个项目,投资额52亿元;生物医药集群落地科拓益生菌等6个项目,投资额22.8亿元;电子信息技术集群落地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智算中心等12个项目,投资额59.1亿元;低空经济领域引进合作企业16家,协议投资额达500亿元……
借力兴业 释放科技成果转化高能量
创新的力量总是深深刻在奋斗者的基因之中。呼和浩特市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伐,围绕两件大事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度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与北京市海淀区签订“两小时创新圈”合作备忘录,打造京蒙协同创新平台;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先后推动飞轮储能、智能传感、数字孪生、工业仿真、声纹检测等5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成果落地;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共建内蒙古交通集团交能融合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实施重卡换电超充综合热管理系统、柔性高压电池系统及超级充电桩换电站互通互换系统等多项关键装备平台开发项目;与陈十一院士团队共建呼和浩特市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合作实施航空航天仿真计算科技“突围”项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23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稳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借势添彩 提供高质量发展优助力
呼和浩特市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准互补发力点,从多方面入手加快构建多元化保障服务体系,正在成为全方位服务京津冀的重要“腹地”。目前,18家北京数据企业落户和林格尔新区,已建成算力2.4万P,对口保障北京相关企业使用算力1.1万P,占比46%;建成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每年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开通北京—呼和浩特全球首条商用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实现互访延时7毫秒以内……
如今,站在草原不仅可以“望”北京,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助力京津冀发展。呼和浩特这块宝贵的“腹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借机谋划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的全市首个针对儿童学习困难和多动抽动问题的MDT门诊,中医、西医和心理治疗师正在共同出诊。针对儿童学习困难和多动抽动问题的MDT门诊正是“首都”带“首府”的“双首”健康行动中,诊疗中心建设的“首”成果之一。目前,呼和浩特已实施两轮“双首”健康行动和“医疗倍增计划”,与北京42个医疗机构合作10方面、100个项目,建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癌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友谊医院内蒙古分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合作建设心脑血管医院。
教育方面,与北大金秋教育集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一零一中学达成合作办学;与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北师大第三附属中学等3所学校开展了结对共建。交通运输方面,联动天津港共同打造“区港联动”物流服务平台,开通“天津港—曹妃甸—呼和浩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从重点产业协作到教育医疗合作,从科技“突围”到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为契机,呼和浩特市正在加速聚集关键生产要素,诸多领域已逐渐显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互通景象。
扩大开放 全力推动“对外开放圈”
1月10日,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对接交流会,拉开了2025年对外经贸往来的序幕。交流会上,来自中蒙双方的70多位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通过面对面交流,以国际化视角共同探讨中蒙发展空间以及精准合作领域。各参会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和合作需求,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重点围绕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现代物流、进出口商品加工贸易、贵金属精炼加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推介,全面推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多个重点经济合作项目。
时间回转到2024年。
2024年1月27日,一列满载家居用品、陶瓷厨具、汽车配件等跨境电商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呼和浩特沙良物流园区发车。这列总货值约638万美元的货物班列,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境,跨越7960公里,抵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这是呼和浩特市“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模式的首次成功探索,进一步拓展了首府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新通道。
10月17日下午,一列由内蒙古国贸集团组织开行满载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从呼和浩特沙良物流园区驶出,经满洲里口岸出境,驶往俄罗斯莫斯科吉洪诺沃港,标志着2024年度呼和浩特中欧班列开行量到发量突破100列,发运量突破10000箱,创下历史新高。
11月中旬,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呼和浩特市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该奖项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设立的国际友城工作最高奖项,全国共有10个城市获奖。
……
来回穿梭的中欧(亚)班列、更加密切的贸易交流、愈加完善的通关服务、日益焕新的外贸业态都为呼和浩特面向俄蒙欧的“对外开放圈”注入了新动能。2024年,在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的版图上,面向俄蒙欧的进出口贸易画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增长曲线,成为首府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越开放,越能形成发展的强磁场;越发展,越需要开放的加速度。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深化同蒙古国、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合作,2021年以来,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近760亿元,年均增速11.6%。
外贸规模和渠道加快拓展。培育对外贸易过亿美元企业6家,过千万美元企业45家。与全球16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建立贸易往来。2024年进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元,预计达到222亿元。截至10月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118.6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贸易总额的64.2%,是呼和浩特市第一大贸易市场。对蒙古国出口额为18.44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8.7%,进口额为1.5亿元,占比1.8%。对俄罗斯出口额为12.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2.3%,进口额3.6亿元,占比4.2%。
对外吸引力持续增强。近3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3家,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5.3亿美元,获评全国第二批“投资热点城市”;3年新增对外投资企业28家,实际外汇投资额16.1亿美元,占全区比重为56%。
平台搭建不断完善。打造呼和浩特国际陆港,建成沙良、铁通两个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综合保税区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航空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投用,盛乐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加快建设,形成“口岸+平台+功能区域”的口岸发展格局。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提档升级,累计注册跨境电商企业200余家,贸易额突破20亿元,总量居全区首位,全国综试区考核评估结果晋升为第二档。
跨境物流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累计开通发运线路12条,累计发运班列176列,2024年同比增长151%,班列始发数量提升至自治区首位。全面加强与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合作,成功开行全国首列经阿拉山口出境JSQ班列。打通TIR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开通呼和浩特—乌兰巴托—伊斯坦布尔、呼和浩特—莫斯科全货运包机航线,首次实现国际货运航线常态化运行。开通“天津港—呼和浩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落地全区首单“区港联动”保税加工业务。
合作交往更加密切。与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乌兰乌德、美国兰辛、白俄罗斯戈梅利等8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与20多个外国城市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互派青少年友好交流访问团组近百批、千余人次。
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建设区域开放型城市、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枢纽节点,将进一步推动布局优化、加快平台扩展、发展新型业态、深化人文交流,争取在202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45亿元,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累计注册企业超240家。继续全力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以开放破发展之题、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为首府开放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云艳芳 杨彩霞 杨承昊 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