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向科技体制改革要活力要动力
●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锚定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速科技创新步伐,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在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是国之利器,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主动适应时代潮流、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这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潜能,必须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锚定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速科技创新步伐,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都发挥了关键核心作用。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再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才能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员组织效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在新征程上推进科技创新,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党中央在科技领域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制度安排,构建起协同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布局、同向发力,为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内生动力。
锚定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一是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等,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战略急需人才培养、从长效机制层面保障青年人才成长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强国建设。三是注重提高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健全科技环境治理、科技组织治理、科技活动治理、科技安全治理,积极融入全球科技治理,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当前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科技创新重点已经发生转移,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需要对科技体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全领域布局、全链条部署,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更加符合、更好服务“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向科技体制改革要活力要动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以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技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需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科技创新是引起生产力质变、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驱动力量。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就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呈多点爆发趋势,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面对新的历史大势、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引领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赢得战略主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人民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当前,提高生活品质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具象化表现,群众需求质量提升、领域拓宽、功能位移,方便、快捷、精准、绿色、环保、健康等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此,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决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部署
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决落实《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部署,在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提供制度保障。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二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与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使命定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创新策源带动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阵地作用。增强央地协同以及部门、区域协同,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科技力量的协同联动,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三是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本土化高质量供给。二是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协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应用。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一是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进一步扩大“包干制”范围,完善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三是完善责任体系。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专业机构的管理。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一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破除长期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的制度阻碍,提升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评价标准的包容性,更好发挥国有资本作用,打好科技金融服务“组合拳”。二是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落实以质量、创新价值、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激励制度,完善人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健全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三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教授,乌兰察布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