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公共利益最大化治理模式,就要让网格化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基层治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多效并举开展网格化治理中,运用情感治理辅助技术治理,就是将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转化为内生动力,引导全社会产生情感驱动、强化情感认同和明确情感归属。因此,在网格化治理工作中嵌入情感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实施情感驱动
激活善治精治共治动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发生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情感治理可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生产共同情感,形成情感联络,从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在党的群众工作基础上的创新治理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情感驱动发挥共情机制可以促进相互理解,能够有效避免群体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发酵。情感驱动需要在“尊重边界,相互理解,坚守规则,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主体联动了解治理资源、传递治理讯息、掌握网格情况,才能实现善治、精治、共治的多元探索。具体来说,网格治理工作中情感驱动应该抓住三个关键主体:一是基层干部要掌握工作情况和治理技能,学习运用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走实群众路线,以“关键少数”作用驱动共同情感;二是网格员要起到情感链接的作用,为情感驱动引航导向,增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让网格治理具体且高效;三是群众代表更具有群众基础和社会联系,能够以身作则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治理工作中。群众代表要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修养,在参与网格治理工作中,能够引导群众凝聚共识,同时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组织开展活动,回应群众的情感诉求。
强化情感认同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情感认同的培育上,情感体验和态度倾斜比技术治理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情感向度可以递增互动交流,提升社会结构的紧密性,解决社会公共性联结问题。情感认同具有主观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印象,文化认同作为柔性资源也是情感认同的重要补充。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倡导和强化公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理解“五个共同”所具备的深厚的思想真谛,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传递文化符号、共享民族情感、建构国家意识,培养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是提升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运用文化资源开展网格化治理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因地制宜地用好传统文化。通过民俗文化、家风建设等形式,合民意适民情,促进传统情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群众获得情感认同与情感支持,实现矛盾与情感的辩证转化。其次是积极引导的拓宽媒介渠道。通过传统平台和新型媒介的相互嵌入,最大范围地宣传积极情感和共同情感,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情感聚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愿望。强化情感共识应该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提高网格员的传播力。通过网格员语言的再加工,让党的理论政策的传播更亲民,治理要求的传递更具情感色彩,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愿意做。二是发挥榜样模范的影响力。将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典型案例,营造良好氛围,塑造群众心中的榜样形象。三是活用政治仪式的感染力。仪式化的活动是情感认同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借助政治仪式凝聚共同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明确情感归属
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基层网格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多层次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利益诉求、主体发展和社会价值理念相结合。情感治理既是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的手段,也是优化治理结构的动力。情感治理发挥规制行动、强化思想的作用,搭建多渠道网格平台,形成一个更加团结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价值伦理是在主体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治理可以起到规制社会行为的功效。在具体的工作中,基层干部的工作要从管理向服务转换,积极主动回应群众情感和发展诉求;网格员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诉求,建立“民生问题清单”,利用“党员双报到”解决清单问题。通过增强社会共治的理念和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激活监督机制、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在优化治理效能中拉近社会主体的关系,形成资源互助、情感互助、治理互助的协同共治氛围,推进共同体建设。在优化治理效能进程中,网格员应细化治理平台:一是构建网格活动平台。依托民主集中制,结合网格内部人力资源,依托志愿组织,构建丰富的民生活动平台。二是构建网格议事平台。完善“居民议事会”等制度,推动基层各项工作有序发展。三是构建网格培训平台。分类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通过主题党日、技能培训等,激活“头雁效应”,提升网格工作及服务技能。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情感治理作为一种柔性治理方式,能够引导治理主体主动参与,起到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情感治理的逻辑,让柔性资源和刚性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合理配置,才能够确保网格化治理工作有序化、高效化推进,真正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精治和共治的目标。
(中共通辽市委员会党校 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