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娜 兴梅
如果将兴安盟近几年的发展编纂成书,无论翻开产业篇、消费篇,还是教育篇、医疗篇……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浓浓的“京”味。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调整以来,北京市4个区结对帮扶兴安盟5个旗县市。自结对以来,协作双方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北京市与兴安盟全面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兴安盟累计接到北京市各级财政援助资金14.41亿元,实施京蒙协作项目531个,全盟京蒙协作工作呈现出多层次交流、多方式协作、多领域合作的良好态势。
当草原牛羊走进首都市场,当牧区课堂联通一流院校资源,当边疆诊室融入北京三甲医院技术……从产业升级到教育提质,从医疗普惠到科技赋能,京蒙协作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北疆热土,书写出一部跨越山海的共富新篇章。
产业赋能 协作链条构建发展新矩阵
早春开工,在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厂区内,机器轰鸣,来自突泉县各个村屯的农牧民正娴熟地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这背后是“有活干,有钱赚”的踏实。
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突泉县通过京蒙协作渠道引进的重点企业,主要生产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排水管等,填补了当地产业空白,也增加了就业岗位。“公司给咱们免费培训,每个月工资在6000元到7000元,而且离家近,我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成型车间工人孙永成的话语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始终把推动产业合作作为京蒙协作的重点,引入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投产,壮大突泉本土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变“输血”为“造血”。
同样,在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水稻基地,工作人员正进行备耕工作,这里不仅孕育着兴安盟人民丰收的希望,更承载着京蒙协作的深情厚谊。2020年,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通过京蒙协作落地兴安盟,通过土地流转、优先用工等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更为180余名农牧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我们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米业公司,并在米业公司进行水稻管理,这就多了一份收入。”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村民王文亚说。
科右前旗致力于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牛产业集群,先后引入内蒙古云牧草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右前旗优牧农牧业有限公司、修刚牧业公司、伊利集团等上下游企业,累计注入社会资金近5亿元、京蒙协作资金1040万元;持续投入京蒙协作资金用于打造科右前旗大米产业、冷水鱼产业、生猪产业、设施农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丰富完善产业链发展,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
像韩建河山管业、家禾米业这样通过京蒙协作平台结出的产业硕果在兴安盟比比皆是。兴安盟制定出台了《兴安盟落实京蒙协作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京蒙百企情、魅力兴安行”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吸引北京市29家企业相继落地,投资达10.31亿元;建设11个京蒙共建产业园区,入园19家企业,累计投资1.58亿元。
几年间,通过京蒙协作,阿尔山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扎赉特旗京蒙育肥牛产业园区、突泉县赛银花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科右中旗百利舸京蒙共建产业园区等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在兴安盟落地,这些京蒙协作项目的建成,促进了兴安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更成为兴安盟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大米品质真好,特别筋道,回味无穷,我买些回去给家里人尝尝。”在北京市东滨河路社区、玉林里社区与西铁营万达广场联合展销会上,精彩的节目表演、试吃体验和直供推介,激发了北京市民的购买热情。现场共售出大米6500余公斤,销售额超7万元。扎赉特旗蒙源米业等稻米加工企业与北京市多家餐饮企业签订了兴安盟大米订单协议,订单总量达2.5万公斤,订单金额达25万元。
“好力保镇将继续积极主动深化与右安门街道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销售网络,实现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推动好力保镇和北京市互利共赢,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好力保镇党委书记鲁永泽说。
消费帮扶也是京蒙协作的重要帮扶举措之一。京蒙协作开展以来,兴安盟借助832平台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全力扩大政府采购承销份额,出台“产销地仓+物流补贴+展示展销+广告宣传”政策,组织开展消费帮扶“五进”活动32场。2021年至今,累计销售农畜产品44.05亿元。
如今,一项项产业在兴安盟落地开花,一个个产业园区在兴安盟拔节生长,这背后都离不开北京对兴安盟倾情倾力的帮助和扶持。
民生提质 教育医疗就业织就暖心网
京蒙协作不仅带来经济增长,更直指民生痛点。通过“名校结对”“名医驻点”“转移就业”等模式,兴安盟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北京老师的课太有意思了!”在突泉县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支教教师焦春凤的互动教学让学生蔡佳乐耳目一新。
这样的变化遍布兴安盟。截至目前,158所兴安盟学校与北京市91所名优学校结对共建,并开展常态化交流研讨、远程教育等活动。科右中旗第三中学纳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阿尔山市第一中学纳入北京二中教育集团。通过实施京师领航行动,邀请了233名北京名师到兴安盟送教送课,开展专题讲座1478场,讲课评课3944节,切实发挥了“京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同时,兴安盟还全面实施了“双百双千”行动,选派47名校长到北京市跟岗实训,组建110个教师研修共同体,914名青年教师纳入研修共同体培养,打造精品课1067节。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的3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入京蒙职教发展联盟,共建共享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2024年,3所职业学校本科上线51人,较2023年增加20人。
在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挂职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兼心内科业务主任耿学峰早已成了患者心目中的“金字招牌”。挂职期间,他在当地建立起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高效现代区域心血管疾病医疗救治网络,打造了内蒙古首家获得“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的二级医院,生活在这里的数十万百姓因此获益。
“科右前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尤为突出。”从海淀区来到科右前旗挂职的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李耀杰介绍说,耿学峰来之前,胸痛中心建设是科右前旗医疗系统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3年12月,在耿学峰的提议下,科右前旗乌兰毛都急救分中心正式成立。该急救中心辐射乌兰毛都苏木、满族屯乡等地,受益农牧民数万人,已挽救心肌梗死等重症患者93人。“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胸痛单元建设,帮扶乡镇卫生院实现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救治能力,提高科右前旗整体心肌梗死救治水平,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挂职期满后又主动申请延期的耿学峰,话语里透出满满干劲。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兴安盟29家医疗机构与北京安定医院等43家北京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4家医疗机构与北京医疗机构建立了专科联盟,成立了4个名医工作室。北京市累计选派190余名专家开展支援指导,兴安盟选派270余名骨干医护人员赴京进修学习。科右前旗人民医院耳鼻喉诊疗中心揭牌成立,盟内6家旗县医疗机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加快建设,科右前旗胸痛中心已通过国家评审……翻开京蒙协作的医疗篇章,答案清晰呈现。
日前,在兴安盟2025年京蒙劳务协作家政行业专场招聘会上,478名家政从业人员入场求职,17名外出务工人员签订就业协议,经过岗前培训后,他们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政府包路费、包培训,月薪过万!”务工者王雪童的期待折射出京蒙劳务协作的成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兴安盟将劳务协作作为推动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精准转移、稳定就业。 翻开京蒙劳务协作的成绩单,几年来,兴安盟用好用足北京优质就业资源,组织农牧部门、人社部门开展“十站巡回·送岗到家”等京蒙协作招聘活动10场次,引导11个京蒙共建产业园区、9家落地企业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26万个。依托7家京蒙协作就业帮扶基地开展特色种养殖、手工编织、经济林管护等“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班29期、培训973人,发放交通补贴、稳岗补贴852.76万元,惠及脱贫人口1.39万人。自2021年以来,通过京蒙协作渠道实现就业3.99万人。
创新引领 科技合作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首席科学家工作站、兴安北京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相继揭牌,生物育种“飞地实验室”签约落地……在兴安盟的广袤沃土上,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正激荡起澎湃动能。
2024年,兴安盟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科右前旗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从此,兴安盟的黑土地里开始了孕育“中国芯”的发展奇迹。“生物育种大豆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平均亩产量较传统品种提高约15%。”兴安盟农牧局科技科负责人崔巍介绍说。
依托首都与兴安盟两地资源对接创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李培武、吴孔明、李玉等5位院士和李香菊等10余位北京地区生物育种领域首席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建立4处千亩生物育种优质品种展示基地,开展750余项新品种、新品系、新技术推广,选育出4000余份世代材料,推动大豆制种面积达5万亩。
走进科右前旗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智能化生产线将秸秆变废为宝。“畜牧业是兴安盟的特色优势产业,饲草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这个高科技项目对饲草料进行深加工,去毒去残留,深受老百姓欢迎,这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内蒙古牧场科技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钱瑞霞说。
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是依托京蒙协作平台、吸引北京企业共同发展的典型项目,是全区功能最为齐全、体量最大的草产业园区。在京蒙协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园区吸引了7家企业入驻,引进了揉丝除尘、草粉加工、全国唯一的中科羊草种子包衣、国内首条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暨动物中央厨房共4条生产加工线,带动周边村屯直接就业200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帮助间接就业800人以上。同时,利用园区生产的草种有效缓解了当地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实现了产业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互补共赢。
而在科右中旗,兴安盟吉祥爱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预制豆角产品生产新技术应用”项目,成功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全球最佳减贫案例,让“小豆角”成就“大产业”。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村民陈玛笑容灿烂:“2亩庭院种豆角,增收20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先后投入帮扶资金350万元,进行有机蔬菜加工基地建设及设备采购。兴安盟吉祥爱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采用“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合作+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确保农户“种有所得”。目前,企业已带动苏木及周边共1000余户参与豆角种植,平均每户增收至少2000元,惠及当地群众1万余人。
2024年6月揭幕的兴安北京科技园,已成为京蒙协作的“创新极核”。99家入驻企业聚焦生物育种、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构建起“研发—孵化—转化”全链条生态。这里既是北京科创资源的“承接站”,更是北疆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科右前旗科技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军贵表示:“2025年,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推动兴安北京科技园和北京兴安科技工作站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合作,努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目前,兴安北京科技园运营机构已与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合资成立平台公司中关科右(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以兴安北京科技园为核心、链接京蒙两地、辐射全旗全盟的“中关科右”科创平台,建立起联通中关村科技资源的实体运管机构,实现兴安北京科技园建设从政府主导向两地市场化运作的转型。
(本版图片由兴安盟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