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给牛装上遗传“身份证”

我国首款蒙古牛育种芯片“相牛1号”投入使用

  本报3月18日讯  (记者  韩雪茹)3月17日,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肉牛育种创新团队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蒙古牛静脉血轻轻封存。这些承载着生物“密码”的血液样本,将通过“相牛1号”育种芯片进行“解码”。

  “我们研制出了全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古牛10K液相育种芯片——‘相牛1号’。育种芯片于今年2月上市,目前已在锡林郭勒盟应用,为蒙古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数据比对,证明芯片整体性能达到国际主流水平。”芯片研发负责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吴江鸿兴奋地说。

  “相牛1号”育种芯片由内蒙古自治区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成员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肉牛育种创新团队研发,基因分型检测一致性达99.75%。研发团队历时4载,跨越2400公里,采集东起呼伦贝尔市、西至阿拉善盟的12个盟市的1000余份蒙古牛样本,以及三河牛等3个以蒙古牛为母本育成的品种样本和科尔沁肉牛类群样本200多份,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蒙古牛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对肉牛的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从30亿个碱基位点中精准筛选出1万个高多态性SNP位点,涵盖了毛色、繁殖、肉品质、产奶以及疾病健康等多个性状相关的功能位点。

  “这相当于给牛装上了遗传‘身份证’。”吴江鸿指着分析平台显示的蒙古牛基因图谱说,“传统选育需观察3—5个世代约10—15年,现在将样本放入检测平台,当天即可预判育种方向,并基于基因数据选配合适的配种对象,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蒙古牛是我国分布广、数量多的黄牛品种之一,■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抗逆性、抗病性等性能优于其他国内外品种,是优秀的种质资源。三河牛、草原红牛、华西牛3个新品种都是以蒙古牛为母本育成的。然而,蒙古牛的本品种选育及遗传资源鉴定工作却比较滞后,甚至面临着纯种蒙古牛数量日益减少、遗传多样性流失的困境。

  “相牛1号”的问世,可广泛应用于蒙古牛及其育成品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群体家系构建及系谱梳理等方面。同时,也为全基因组关联、群体遗传进化分析等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方案。

  “相牛1号”育种芯片基于国产化设计和自动化流程,单次可检测样本数量达3000个,远超常规进口芯片单次处理96个样本的检测通量。同时,相较于常规进口芯片,“相牛1号”育种芯片单样本的肉牛分型检测成本降低40%以上。目前,“相牛1号”已用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原种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蒙古牛保种场)580头蒙古牛的基因检测和遗传解析,助力正在选育的“苏尼特牛”新遗传资源鉴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善作善成
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蔡奇陪同考察
~~~
~~~——以改革创新精神完成全年目标系列评论之七
~~~
给牛装上遗传“身份证”~~~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科技
   第06版:评论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风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51次主任会议
把看家本领学到手
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建设
我国首款蒙古牛育种芯片“相牛1号”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