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持续“链”上发力 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杨彩霞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聚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围绕“六大产业集群”精准定位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

  2024年,呼和浩特市完成国内(区外)到位资金750.1亿元,全区排名第三,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年度任务的116%;到位资金同比增速33.7%。围绕六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现代服务业,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427个、协议投资3787亿元。“六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228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90%以上,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5个百分点。

  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持续做大千亿级乳业,百亿级肉类、玉米,十亿级马铃薯、杂粮油料、饲草料和蔬菜产业7条重点产业链,带动实施上下游产业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43亿元,今年年销售收入预计达3000亿元。全力推进伊利健康谷、蒙牛产业园两大千亿级“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国际乳业品牌中心挂牌成立。

  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链条效应初步显现。光伏组件产能达到25GW,实现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到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锂电池集聚赣锋锂业、中电储能、圣钒科技、中锂新材料等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芯、锂电池、新型储能电站储能产业链条。久泰500吨PGA中试、全球单条产能最大的特种气体生产线——中船特气高纯电子气体等项目进展顺利。

  以绿色电力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力总装机规模预计达到2135.8万千瓦,全市储能(含抽水蓄能)装机达到150.3万千瓦,其中电化学储能30.3万千瓦。持续推进“1+2+N”产业联盟合作,合作金额44.9亿元;成立呼和浩特市绿电绿证交易服务机构,交易量达633万张。

  以合成生物、动物疫苗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性发展。科拓生物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金宇生物mRNA疫苗及核酸药物智能化制造项目正在验收;溢多利生物酶制剂项目主体完工;常盛高端制剂、双奇药业生物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拓食用益生菌等项目开工建设。

  以绿色算力、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爆发式增长。算力规模达到4.4万P,其中智能算力4.2万P,在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21个片区排名第一。百度数据标注、中国气象局一期、并行科技一期、蒙马交通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P4”级数据应用实验室建成投用;自治区首条本土信创品牌计算机产线诚迈信创计算机生产基地落成投产,填补了自治区信创品牌计算机制造的空白;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农业银行数据中心部分投用;已经落地讯飞星火、移动九天等11个通用大模型训练场,训练总参数超万亿。

  以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引进星河动力、星际荣耀、星途探索、星际防务等商业航天企业。低空经济产业落地智航科技、蒙霁智能、天疆防务等无人机总装制造项目,建设10条无人机总装产线,2025年年底可实现呼和浩特市无人机制造产业零的突破。北斗应用产业引进孵化航安数智、北智科技、五域科技等企业,助力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吉利远程商用车项目成功落地,填补自治区氢电商用车、甲醇商用车空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青春号
持续“链”上发力 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
鄂尔多斯市筑牢森林防火屏障
首府推出“青企帮”民营企业线上服务平台
重点项目建设忙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乌海:力捧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唱主角”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
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向“新”向“智”向“绿”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