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秀美柳条 编出融合情

  □本报记者  高瑞锋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部,几千年来,武川地区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处。

  千百年来,武川地区先后生活着鲜卑、突厥、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等马背民族,由于当时缺少陶瓷烧制技术,耐摔碰、好携带的柳制品因此成了北方民族的常用之物。

  辽金时,射柳十分盛行,元明清传承不衰,射柳成为当时端午节的祭天盛典,以此乞求苍天保柳盛畜旺,国昌民丰。

  古史记载,北方游牧民族在皇家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射柳比赛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

  熊梦祥在《析津志辑佚》中记载,元代过端午节时,“以柳条去青一尺,插入土中五寸,仍各以手帕系于柳上,自记其仪,有引马者先走,万户引弓随之,乃开弓射柳。断其白者,则击锣鼓为胜……”

  明清时期,大批山西、陕西等“关内”人“走西口”来到“关外”内蒙古地区,其中部分“关内”人定居在武川地区。

  他们的到来,不仅给武川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柳编技艺。

  红柳外观鲜红美秀、柔韧易曲,是阴山北部草原最为茂盛的灌木类植物,为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柳编材料,自古是制作套马杆、蒙古包龙骨、篱笆、囤笆的上好材料。

  当地老人说:“只要有柳,人们一天便能建起房院。”而年复一年收割的柳枝来年生出的细嫩柳条通体修长,根尾匀称,编织生活用具最为合适,乡间俗称“白露割柳,编筐窝篓”。

  武川当地柳匠编织的柳制品多带皮,俗称黑货,粗犷实用。

  黑货常见的编织方法是勒编,以麻绳为经、柳条为纬,麻绳相互交错穿过柳条之间,穿一次,绕扣勒紧,如此反复。民间通常所见的簸箕、柳斗、箩筐、柳包等均用这种方法编结主体部分,边缘部分常另外编板或者加框,固定主体边缘不致散落。

  “关内”人编织柳制品时去皮,俗称白货,看上去更为精美。他们在勒编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平编、纹编、砌编、缠边等多种编织方法,丰富了柳编工艺技法。

  去皮后的柳条光洁顺滑,编织时以柳条为经、细麻绳为纬,麻绳勒嵌于柳条中环环相扣,柳制品的结构从而更为紧密。

  用这种编法编织出的油篓、水斗、笸箩、簸箕等容器盛放液体不渗漏,为当时生活用具缺乏的北方地区带来了很大便利。

  千百年来,经过几代柳匠的融合创新,现在武川地区手工编织的柳制品纹结平整、质地坚实、极具韧性、经久耐用,外观粗而不俗、简而不陋,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共融的特色。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时至今日,虽然簸箕、箩筐等柳制品依然是武川当地家家户户常见的用具,柳匠却已寥寥无几。

  武川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一件柳制品是否美观结实,全在于柳匠的手艺是否高超,目前,武川县仅有的几位柳匠均年事已高,基本不再从事这个行业,年轻人会编织的少之又少,传承发展迫在眉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苏尼特右旗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资讯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社会
   第12版:公益广告
文化资源富集地如何推动文旅融合
秀美柳条 编出融合情
在文化根脉中寻找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