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感受北疆大地的“土城”

  □王宗

  在内蒙古大地上,以“土城”命名的村庄不在少数。以“内蒙古以土城命名的村庄”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弹出的结果至少有二三十条。

  土城,顾名思义,土筑之城。与现代的城市设计理念相比,“土城”二字,极具年代感和历史穿越感。历史上,能称之为“城”,必是一方交往交流交融之中心。笔者有幸,曾亲历武川土城梁、奈曼土城子、和林格尔土城子,站在曾经的“土城”遗址上,遥望历史,追古汲今。

  沿着209国道,穿越阴山。土城梁古城就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城南20余公里的大青山乡土城梁村东南一公里处的山坡耕地内,土城梁村因此古城而得名。

  古城分南北两城,北城较大,东西长300米,南北长400米。城内地表保存有高台建筑基址,地表暴露物多为砖、瓦等,瓦当文字为隶书“富贵万岁”字样。多年来,业界曾经认为土城梁古城遗址为北魏六镇之武川镇镇址。后经考证,土城梁古城规模较小,且又位于山巅之上,难以驻屯大量兵马,不应是武川镇之所在。又据“富贵万岁”瓦当考,应是北魏在阴山建造的行宫之一。

  远在千里之外的通辽市奈曼旗,一个村镇因一座古城而得名,它就是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距其西南1公里处,便是这座古城址,当地人称它为土城子古城。

  登上城址,放眼望去,古城轮廓清晰,外观宏伟,现状保存较好,是一座400平方米方形建筑,是见形见制的古城址杰作。

  城墙是夯土版筑,残高4米至5米,底宽15米至20米,城的南北各一城门,尤以南城墙中部的门址最为明显,宽度约10米,其西侧外高台为瓮城。古城内城西北角设有一处90平方米的正方形小址,东开门,残高可达3米左右,底宽5米。在城内有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货币、兵器、建筑构件等。

  经过多次调查考证,确认其为一座珍贵宏大的战国秦汉古城,系汉代新安平县治所。

  该城址北距燕长城10公里,东南20公里处是善宝营子古城,南与辽宁省北票市接壤,西同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一衣带水。东边的牤牛河水从古一直奔流到今,任凭朝代更替,时光流转,始终奔流不息。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往昔久远的故事。

  山一程,水一程。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土城子遗址,尽管现在地面上连半块砖瓦也找寻不到,但它确实身处历史的雄浑地域之中了。站在高处,辽阔的敕勒川尽收眼底;北望,阴山雄浑,逶迤连绵;仰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此处最能领略《敕勒歌》这一千古绝唱的意境。

  此处有两个村庄,名曰上土城村和下土城村,均以此处有土城而得名,古城遗址位于下土城村西北。土城子遗址是内蒙古地区保存最为完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城之一。古城城址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约1450米,南北约2290米,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2001年,古城遗址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城子遗址建城始于西汉,时为西汉定襄郡治所成乐城,东汉时期成为云中郡成乐县,曾为北魏都城,隋置金河城,唐设定襄都督府,晚唐至元为振武城,明在此置卫所,清设驿站。

  古城出土的北魏角抵瓦当,现是盛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瓦当虽然残损,但是上面两个胖胖的角抵童子活灵活现。

  秦砖汉瓦,瓦是汉民族的典型代表;角抵即摔跤,是北方民族特有的技艺,角抵瓦当将二者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可见,拓跋鲜卑盛乐时代的民族融合已经活化于当时的生产生活中了。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认为:“中原强大的汉文化,就像磁铁一样,吸附着北方的这些狩猎、游牧民族逐渐南下。开始由游牧转向种植农作物,并吸纳中原的典章制度来管理盛乐新城,汉化之路由此开始。”

  而这些遍布内蒙古形形色色的“土城”,正是中华各民族在北疆大地上行走的见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青春号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界河奔流育两岸 木屋百年融中西
感受北疆大地的“土城”
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