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的担当: 精准滴灌 筑牢春耕根基
春日的科尔沁草原尚未褪去寒意,但牧民巴特尔家的棚圈里已是一片生机。刚出生的羊羔挤作一团,咩咩声此起彼伏。“这些牛羊就是我的活存折!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接羔保育一刻都耽误不得!”巴特尔握着锡林浩特农合行客户经理的手,眼里满是感激。就在一周前,他因饲料短缺急得团团转,而如今,一笔量身定制的贷款已到账,羊羔成活率跃升至75%。
这仅是农信社春耕助农的一个缩影。截至3月末,全区农信系统累计发放贷款1845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257亿元,其中春耕备耕、接羔保育贷款投放规模达403.8亿元,同比增长12%,惠及24.4万户农牧民。数据背后,是金融力量对“三农”的深情守护,涉农贷款余额2420亿元,占贷款总量近6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306亿元,精准滴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主力军”。
脚步丈量需求:
全面走访 破解融资难题
踏雪访牧户,解好接羔保育“急难愁盼”。锡林郭勒草原的春天,总是从接羔保育的忙碌中开始。牧民乌云大姐的牧场里,客户经理蹲在羊圈旁,仔细记录羊群数量、草场面积,甚至羊羔的“双羔率”。“从申请到放款全程跟进,连银行卡都是他们上门办的!”乌云大姐抚摸着新生的小羊感慨,“多亏了农信社!”
这样的场景,源于一场覆盖全区农村牧区的“全面走访”行动。今年3月,内蒙古农信出台《2025-2027年农牧户综合金融服务工作方案》,以“五步工作法”丈量农牧区,遍访农牧户金融需求,以“党建+金融+N”拓展服务边界,带去更高效、更便捷、更集成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不到1个月时间里已走访超过20万户农牧民家庭。在阿拉善盟的偏远牧区,客户经理驱车数百公里,携带移动设备现场办贷。嘎查里没有营业网点,内蒙古农信流动金融服务车直接开进嘎查,牧民赵大叔仅用半小时便办妥20万元“福农贷”:“以前得跑上百公里,现在家门口就能贷款!”
科技赋能,让“慢融资”变“快服务”。走访不仅带来温度,更催生创新。针对“融资慢”痛点,陕坝农商银行推出全线上“农资快贷”,从申请到放款“无缝衔接”;依托“中农深耕平台”,为急需资金购买种子的瓜农王某追加5万元信用贷款。“当天订种子,当天钱到账!”王某指着满载化肥的货车,脸上阴霾尽散。
靶向施策: 双轮驱动 助农增收致富
守护十亿级产业,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在河套平原,连片的葵花田已开始翻耕。2024年的暴雨曾让葵农李某损失惨重,但陕坝农商银行的“低息展期+信用升级”组合拳让他重燃希望:“农商行没催债,反而雪中送炭!”如今,内蒙古农信全区12个优势特色产业贷款余额达1114亿元,让59万户农牧民在玉米、饲草、大豆等产业链上找到致富路。
让利惠农,算好农户“经济账”。春耕时节,包头农商银行的“惠农贷”利率下调170个基点,一笔30万元的贷款可以让农户省下5000元利息。“不用找担保,当天就能放款!”这位内向的农民第一次贷款便体验到便捷——客户经理上门走访时,现场为其发放10万元贷款,教会他用手机银行转账。目前,内蒙古农信通过差异化定价、减费让利,累计为农牧民节省利息支出6.12亿元。
协同创新: 政银企合力 激活产业链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联社客户经理正与粮食加工企业研讨“青贮贷”方案。围绕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农信社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上游合作社,推动玉米就地转化增值。目前,产粮大县涉农贷款余额达1058亿元,粮油生产旗县贷款新增36亿元。
“金融支持的不仅是春耕,更是整个农业的未来。”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农信社已对接6896户涉农主体,精准匹配种植面积、经营数据,让贷款投放更智能、更高效。
耕耘不息,守望不止。从锡林浩特的接羔棚圈到阿拉善的流动服务车,从河套平原的葵花田到科尔沁的粮食加工厂,农信人足迹遍布北疆大地,截至3月末,春耕贷款余额达513.7亿元。在这里,金融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牧民棚圈里新砌的保暖砖墙、葵农手中的优质种子、田间轰鸣的崭新农机,当春风掠过阴山南北,那些浸润着金融活水的种子正在破土拔节,在辽阔北疆编织着金秋的丰饶图景。
当前,全区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已迈向最后冲刺期,崭新的内蒙古农商银行挂牌的钟声即将敲响。新的征程上,内蒙古农商银行将继续以“农”为墨、以“民”为卷,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写下更有温度的金融注脚。